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州> 科教文化 > 正文

教学质量难保证 福州“黑培训”缘何屡禁不止?

2014-02-14 09:1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黑培训”缘何屡禁不止?

东南网2月14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实习生 张萍萍 张凡)

近日,福州市晋安区塔头路永兴家园5号楼一名业主反映,楼上有人租了904单元办了一个围棋培训班,来来往往学生占用了电梯,增加居民用电负担,这种藏身于民宅的无证培训机构存在安全隐患,应该取缔。无独有偶,马尾区尚层建筑小区5号楼304单元出租给无证培训机构,学生在顶楼烧火玩耍,让小区业主忧心忡忡。

如今,学生培训市场非常火爆,藏身于民宅的“黑培训”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隐蔽。去年10月,福州市教育局民管办就最新曝光了福州67家无证培训机构。这些无证培训机构普遍存在教学场地失范、安全措施不过关、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质量不靠谱等问题。据统计,由“黑培训”产生的投诉纠纷已占福州市教育类投诉纠纷的五成,问题引人深思。

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公园西路的世纪闽学培训机构虽然被曝光是无证办学,但是依然在招生。赵锦飞 摄

场地简陋,空间狭小,存在安全隐患;教师队伍临时拼凑,无证教学,教学质量难保证

据《福州市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设立审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福州市五城区办学场地建筑面积应不少于500平方米,其他县(市)不少于350平方米,举办培训机构要有与办学层次和规模相适应的教学设施设备。

记者暗访了几家“黑培训”。在仓山区仓前街道公园路,由于附近有仓山小学和麦顶小学等学校,这里成了培训机构抢占的宝地,其中不少是“黑培训”,大街小巷悬挂着各式各样的培训机构“诱人”的招生广告,有的鼓吹“单科提高三十分”,有的吹嘘“福州最满意的培训机构”。这些培训机构办学场地狭小,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教学设施都没有。据知情人士透露,这条路至少有10多家无证培训机构。去年福州市教育局曝光的“黑培训”,其中就有4家在这条路上。而另外一些规模更小的“黑培训”大多藏身于民宅内,更不易寻找。记者在仓小对面一处民宅内就发现“潘老师学生家园”,这样的无证培训机构附近小区还有很多。

快进教育培训学校是公园路上一所无证培训机构。该校70多平方米的房间被隔成5间教室,每间教室放6张椅子,两张大桌,供学生晚自修和教师辅导,教室内连黑板、多媒体等教学设备都没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是一对一培训,如果要组成20人的小班教学,要么到培训老师家挤一挤,要么临时在楼上租个房间供学生上课。”

在仓山区水岸路的龙文教育机构内,记者发现,教室仅用玻璃相隔,每间小教室约5平方米,勉强容身两人,教室隔音效果很差,老师、学生的声音此起彼伏,相互干扰。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些无证培训机构办学场地的消防设施几乎没有。记者走访了几家“黑培训”,有的只在走廊放置两个灭火器,各个教室内并未安装其他防火设施;有的租用的场地只有一个出口,没有其他安全通道,若发生火灾,只能从唯一的大门出口逃生,极易造成踩踏等安全事故。

福州市教育局规定,举办培训机构要有一定数量的培训内容和办学规模相适应的熟悉教学业务的专兼职教师等条件,教师应当具有教师资格或达到相应任职条件。据一家正规培训机构的负责人介绍,培训机构的老师很难聘请,公办学校在职老师不允许在工作日兼职,民办教职工不能“挖墙脚”,授课教师寥寥可数。

“黑培训”的教师队伍多是临时拼凑而成,很多教师实际上是在无证教学。在校大学生成了首选目标,一般大学生想要当培训学校的教师,只要经过简单考试、面试程序,就能成为培训课的老师。记者以大三学生的身份想应聘快进教育培训学校的教师,学校负责人明确告诉记者,大学生都可以来,对于教师资格证没有任何要求。

由于老师多是拼凑而成,“黑培训”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福州市仓山区教育局民管办林主任说:“无证教育培训机构常常虚假宣传,开空头支票,不能兑现承诺。”

福州仓山区立新路附近有许多藏身于民宅的“黑培训”。赵锦飞 摄

缺乏常态化监管机制,在高利润刺激下,无证培训机构越来越多

记者从仓山区教育局民管办获悉,仓山区水岸路龙文教育机构和仓山区公园路快进教育培训学校的培训办学都没有经过教育部门审批,两所培训机构在福州市去年公布的67所无证办学机构黑名单中榜上有名,目前办学依然没有经过审批。不过,虽然被曝光,两家培训机构依然在招生营业。

福州市教育局民管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禁而不止的背后,是教育部门的执法困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十一条规定:“举办实施学历教育、学前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及其他文化教育的民办学校,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举办实施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的民办学校,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并抄送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因此,教育培训机构主要由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负责管理。但是,负责审批的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培训校的业务监督,对于“黑培训”,由于没有行政执法权,教育部门只能上报给政府处理,执法手段存在瓶颈。

目前,福州市查处“黑培训”的通常做法是由各级政府牵头,联系相关部门进行联合查处。鼓楼区教育局民管办一名陈姓工作人员说,查处“黑培训”需联合消防、公安等部门执法,借助这些部门的执法权,查处取缔无证培训机构。“这不是一种常态化监管机制,查处时形成严管态势,查处完后监管不严,时紧时松的监管制度给‘黑培训’喘息之机。”

而且,查处无证培训机构也存在现实困难。“黑培训”大多藏身于居民区单元房内,连牌子都没有。除了培训学生,一般人很难知晓,给执法带来困难。而且,这些培训机构大多是在晚上或者周末上课,这给执法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在8小时工作外加大执法力度?

此外,许多无证培训机构都打着“教育咨询”旗号,到工商部门登记办理教育咨询机构,实际上却是“挂羊头卖狗肉”,超范围经营培训学校。执法人员上门查处,如果没有抓到现行证据,“黑培训”往往百般抵赖,取证成了难题。而且,在市场高利润的刺激下,市场上“黑培训”的数量太多,监管部门根本监管不过来。

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也要加强引导,规范培训市场

如何监管这些“黑培训”,需要主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也需要加强引导,引导“黑培训”转型升级,引导学生家长转变观念。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洪明教授建议,“黑培训”之所以泛滥,与管理失调有关。首先,需要规范管理机制,教育培训作为蓬勃发展的一个新兴市场,目前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如何规范培训市场,对精细化社会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但是目前没有一个规范性文件,这就造成管理不畅的问题。教育部门作为业务监督部门,但是查处取缔还需借力其他部门,各地都只能采取联合执法手段,以填补执法规范的空白,管理水平长期停留在粗放水平上。因此,培训市场需要规范管理机制,由哪个部门监管,如何制定准入门槛,这些都需要一个规范标准。其次,针对“黑培训”越来越隐蔽的特点,应让广大群众参与管理,发挥群众监督、媒体监督作用,让“黑培训”无处容身。媒体应该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合格的教育培训机构予以宣传,对非法培训机构要敢于披露。经媒体披露的教育无证培训机构,执法部门应当介入,对其负责人予以严惩。

当然,对待“黑培训”不仅要严管,还要加以引导。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500平方米的场地成了办学一道主要门槛,许多无证培训机构负责人因为找不到500平方米的办学场地,不符合场地审批条件,无奈沦为“黑培训”,如闽侯乐知教育培训机构就是如此,这所由福建师大学生2010年创办的培训机构因为场地问题,至今仍无法向教育局申请登记。洪明教授说,“黑培训”中有部分是创业人士,许多创业者还是大学毕业生,但场地条件等达不到办学要求,成不了培训机构“正规军”。对于这些人,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以引导扶持,培育合格的培训机构,规范培训市场。

点评

家长须自觉抵制“黑培训”

郑腾

“黑培训”能够大行其道,说明了课外培训市场需求旺盛。当然,适当的补课确能弥补孩子学习上的不足,合理选择兴趣班也能培养孩子的特长与爱好,可是,家长一定要谨慎,若是选择了“黑培训”,往往事与愿违。

许多家长之所以选择“黑培训”,无非两点原因。一是低学费,二是天花乱坠的宣传与口头承诺。对此,家长要保持一份清醒,没有办学资格的培训机构不仅条件简陋,容易出现安全问题,而且老师多是无证教学,教学质量无从谈起,出了问题无从追究,到时后悔莫及。

因此,家长应自觉抵制“黑培训”,选择正规的、有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办学许可证的培训机构,没有了家长的纵容,“黑培训”就没有生存空间。

当然,相关部门也应该硬起腰杆,对培训学校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对“黑培训”不是一味地取缔关闭,而是逐步引导其通过正规评审进入市场,充分参与竞争,以形成规范、理性的课外培训市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