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州> 科教文化 > 正文

连江:探索乡村孩子就近享受优质教育

2014-04-18 08:2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连江第三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实施自主管理。图为值日生在放学时呼号整队。

东南网4月1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通讯员 林冰 林华 实习生 张林涛/文 王毅/图)

阅读提示:围绕教育均衡,连江县推出让名校与城区新建校组团办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扩容;乡镇中心校通过村小布局调整和教师走教制度,力求教育公平;县里让新招老师先到边远地区服务,资金投入也向边远地区倾斜,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

昔日,一些农村学生家长带着孩子进城寻找优质教育资源,也带走了主要劳动力,增加了农村家庭的负担;农村学生留不住,老师待不下,进一步加剧了城乡教育失衡……如何推进城乡教育均衡,提升整体教育质量?连江县为此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名校与新校组团让优质教育资源扩容

连江县第三实验小学位于敖江镇毗屯村。这所建于2010年的学校,是为了满足县城东扩新区的教育需求,辐射周边20多个村居。该校目前有1700多名学生。

记者在校园内看到,全新的300米长塑胶跑道,崭新的教学大楼,多媒体设备实现“班班通”。学生家长詹爱恩说,2011年,第三实验小学开始招生,敖江镇石头村、岱云村和毗屯村3所村小撤并,400多名学生告别了村小低矮的危房,来到第三实验小学。校长林兴说,该校是后起之秀,因此办学条件一流。

新办的第三实验小学设施一流,如何提升其教学水平?这道难题摆在连江县教育局面前。县教育局尝试让名校与新校组团办学,让名师、骨干教师交流到新校。

林兴告诉记者,学校现有73名老师,其中由连江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连江附小和第二附小4所城关名校支援20多名老师,这些老师成了学校的中坚力量。

来自第二实验小学的郑木木目前是第三实验小学五年级数学老师,他原是连江县数学名师工作室9名成员之一,省优秀青年教师。2011年8月,郑木木和其他4名同事组团,从第二实验小学交流到第三实验小学,成为数学学科带头人,目前已经带出七八名“徒弟”。他的同事黄晓岚成为语文学科带头人。

“新校没有积淀,师资水平与名校差距很大。这些优秀老师交流到新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扩容,弥补了学校之间的差距。”林兴说。目前,经过连江县教育局评估,第三实验小学已经跻身该县名校行列。

学生家长陈美香说,她的孩子目前上三年级。为了寻找优质教育资源,她在广州做生意时,曾将孩子送进当地一所私立学校,每学期光学费就要5000元。回到连江后,她本想托人为儿子寻找一所城关好学校,但是听了三实小的“和乐”教育理念后,她改变了主意。“和以为人,乐以致学。学校更注重孩子的能力培养,让孩子爱学习、爱探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真好!”陈美香说。

“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教育资源配置的关键是教师。让名校老师交流到新校,可以有效减少因择师而择校的现象。”省人大代表、厦门一中校长周君力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课间,浦口中心小学的学生们在塑胶操场上活动。

浦口中心小学的教室里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

一“请”一“送”力求教育公平

作为连江县第三大镇区,浦口镇辖7个建制村。其中益砌、蔗尾、山坑村距离镇区约2公里多,而官岭、中麻、松坞和塔头4个村距离镇区较远,其中官岭村距离镇区10多公里。

益砌村小学原校长林秘弟告诉记者,2007年他当选校长,原来学校有100多名学生,但是生源逐年减少,2010年只剩下40多名,有的一个班只有五六名学生。“老师人心思迁,教学质量可想而知。”村干部邱建明说,留下的学生都是家庭条件不好的,他们更渴望优质教育资源。

2010年,通过学校布局调整,益砌村小学40多名学生全部进入浦口中心校。中心校校长王金福说,距离较近的3所村小200多名学生全部来到中心校,接受更好的教育。至于学生上下课的问题,通过社会化运作,由有资质的客运公司负责接送,县教育局、村等各出一点,解决车费问题。

“从村小到中心校,条件大为改善,按照我们当地村民的说法是跳了‘龙门’,家长都很支持。”邱建明说。

对于距离较远的4所村小,校车接送不现实,撤并学校又不方便孩子上学。对此,中心校推行走教制度,全校60名老师都要到基层,每两年轮换一次,将优秀老师送到农村去。村小最缺的是英语老师,虽然中心校只有3名英语老师,但是其中一名老师要到村小授课。

浦口中心小学英语老师蒋燕萍于2007年至2009年走教4所边远村小。她告诉记者,从周一到周四,每所学校各待一天,给4个年级上课,上午两节课,下午两节课,周五再回中心校上课。“每天都是坐车当天往返,中午就在村小食堂做饭,自带一些简单的菜。走教生活很辛苦,但是看着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我感觉很有干劲。”蒋燕萍说。

对于走教带来的好处,蒋燕萍深有感触。她说,刚开始,这些村小三年级的许多孩子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其实,这些孩子很爱上英语课,但因为缺乏老师,他们基础很薄弱。经过系统教学,后来这些孩子学会了简单的英文对话。看着孩子用英文互相问候,她感到了由衷的满足感。

“对于村小最需要的语文、数学老师,走教时间还可延长一年。我们的目的是,把农村孩子最需要的教师资源送去,力求教育公平,因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王金福说。

贵峰小学教室里的展示栏上,张贴着学生们的美术作品。

新老师到边远校服务 政策向偏远地区倾斜

马鼻镇贵峰小学位于连江县最北的渔村,现有100多名学生,7名老师。走进校园,教室里书声琅琅,操场上欢声笑语不断。2012年,县里投入300多万元对这所渔村小学进行改造,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去年9月,新校落成,又来了两名刚大学毕业的新老师,双喜临门让校长陈伦全喜出望外。当了20多年的老师,陈伦全知道,边远学校很难招来人才,“学校到县城车程近两个小时,路远村偏,老师留不住”。

毕业于闽江学院中文系的陈娟是贵峰小学去年新来的一名语文老师,她的家在连江县城区旁江南乡。陈娟坦言,刚被派来的时候,没想到这所学校会这么偏僻,心里有点发凉,不过待了7个月,她逐渐感受到了温暖。

为了解边远学校老师的疾苦,县教育局专门派出4个工作组,搜集到这些老师的220条需求。其中,老师反映最强烈的是“两堂两室”(办公室和寝室、食堂和澡堂)问题,县教育局立即着手解决。

陈娟说,她现在的寝室很宽敞,依山傍水,住得舒服;食堂还专门聘请了一名阿姨,解决老师后顾之忧。“这点以前不敢想象,我当年都是自己煮饭,煮完灰头土脸,哪有现在条件这么好。”陈伦全说。

更让陈娟感到暖心的是,去年12月,边远地区的275名老师每人都配发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方便他们教学。考虑到陈娟往返家校的路程较远,贵峰小学还规定,在没有课的情况下,周一她可晚点到校,周五她可早点离校。“我现在每月比城关老师多了一份两三百元的津贴,还有车费补贴。更重要的是,评优评先、职称评审都向我们边远地区老师倾斜。细微之处彰显人文关怀,我们都感到很温暖。”陈娟说。

马鼻中心小学校长陈华煊说,县教育局不仅将资金投入向边远地区倾斜,而且还选送优秀老师充实边远地区学校的教师力量,有了投入,有了师资,教育这台戏就好唱多了,马鼻镇的教育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如今,镇里7所村小和一所中心校生源稳定,不仅没有出现大量学生迁学到城关的现象,而且还出现逆向回乡读书的情况。

连江县教育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县农村完小全部配备了交互平板电脑,全县义务教育阶段82所学校全部通过标准化学校验收。去年全县共招收小学和幼儿园教师166名,所有新教师都被分派到边远地区学校服务。教育局竭尽所能服务这些老师,让他们享受比城关学校老师更好的待遇,让他们能留得住、安下心。当然,为了促进教师合理流动,这些新教师在农村学校服务满6年后,可以参加选调教师公开考试,优秀者到城关学校任教。“既要考虑农村学校的需求,也必须以人为本考虑农村学校老师的艰苦,给他们一个预期,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位负责人说。

记者点评>>>

让教师流动,均衡教育才有活力

□赵锦飞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是关键,而促进教师合理流动是有效方法。

连江县全县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有4492名,均衡配置这盘棋如何下好?摆在眼前的难题是,教师的流动呈现出一种单向趋势,农村校老师挤破了头也要往城关校跑,城关校老师不愿意挪窝。这种单向流动进一步加剧了城乡教育失衡,必须以一种良性的流动机制来取代。

纵观连江均衡教育“三部曲”,它的启示也正在于这种良性的流动机制。首先,它打破了“学校人”的界限,实现“学区人”的转变。作为统筹全县教育的指挥棒,县教育局将4492名教师的均衡配置当成一盘棋,把全县按照地域范围分为一环、二环和三环,新来老师必须到二环和三环农村学校服务,6年后可以参加教师选调考试。名优教师和骨干教师交流到弱校、新校,实现有序流动。其次,推行多元互动流动。既有组团办学,也有走教制度,既有片域流动,也有县域流动,促进城乡优质师资合理分布。最后,流动有保障。人往高处走,这是常情。促进教师流动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到边远地区任教的老师不仅享受专项津贴,而且评先评优向他们倾斜。名优教师交流出来,到新校担当重任。这样以人为本的交流,才会调动教师参与流动的积极性。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让教师流动起来,均衡教育才有活力。当然,我们需要的是合理有序的流动,由双向流动代替单向流动,名校与新校有来有往,农村校与城关校互动交流,从而实现共赢,带动全县推进均衡教育。“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建立健全教师合理流动机制,教育才能实现真正均衡。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