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福州空气更清新 市民呼吁:部门合力持续治"乌贼"
2014-03-05 08:57 周德庆 毛朝青 关铭荣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张海燕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摄于2日下午5点,福州二环五四路口 东南网3月5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周德庆 毛朝青 关铭荣 文/图)机动车尾气污染是推高PM2.5、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乌贼车”是造污大户。去年以来,本报持续关注福州市区的“乌贼车”现象,特别是本报推出“守护蓝天”系列报道后,福州市民对“乌贼车”更是深恶痛绝。 这几日,本报记者以市区重要干道——二环路作为调查“乌贼车”样本,发现还有不少“乌贼车”在市区行驶。记者蹲守数小时,拍到15辆“乌贼车”冒黑烟的现行图片,且绝大多数是小型货车。 “乌贼车”何时能在福州街头消失?相关职能部门究竟能否持续介入整治?对此,不少市民呼吁,相关部门应合力对“乌贼车”持续进行专项治理,让福州的空气更加清新。 摄于2日下午3点50分,南二环则徐大道路口 “乌贼货车”驶过市民转身掩鼻 在福州二环路,记者选择车流量较大的省体段、象山隧道段、福屿天桥段、白湖亭段、二化段等,作为观察“乌贼货车”的地点,涵盖了福州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每个地段的观察时间为1小时。 记者发现,在上述地点和时间内,福州二环路上,均有“乌贼货车”出没。三天的时间里,记者对其中的15辆货车进行了跟踪,并抓拍“冒黑烟”的现行图片。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每当有“乌贼货车”驶过时,周边车辆的驾驶员纷纷关紧车窗,而在路面等车的市民纷纷转身掩鼻。“味道太臭了,如果吸进身体,有窒息的感觉。”不少市民都对“乌贼车”表示痛恨。 环保专家介绍,“乌贼车”冒出的黑烟,不仅严重污染环境,而且会通过人体呼吸系统和皮肤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中,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 摄于2日上午7点04分,南二环齐安村口 忽视车辆保养易成“乌贼货车” 为什么有些货车不会冒黑烟,而有些货车则成了“乌贼车”,一路行驶,一路排污? 对这个问题,记者请教了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和维修人员。一般来说,冒黑烟是因为车辆的燃油系统、进气系统和喷油嘴没有定期进行保养,形成积炭及油泥等杂质。 “车辆必须定期进行燃油系统清洗保养。”福州一修车行的老板黄先生说,按照修车行的经验,小货车会定期进行保养的不多,因为小货车的价格本身不贵,一般只有在车辆出现大问题时,车主才会对车辆进行大检和大修。 摄于2日下午2点03分,二环路黎明高架桥北段 “乌贼货车”为何禁而不绝? 福州整治“乌贼车”已经多年,特别是去年本报推出“守护蓝天”系列报道以来,福州环保、公安等相关部门积极响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不定期不定点严查“乌贼车”。 可为何福州的主城区内,仍有“乌贼车”出没?记者了解到,根据《福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办法》,环保部门发现尾气排放抽检不达标的车辆,将责令停止使用,车辆所有人将被处以200元~500元的罚款。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行驶中排黑烟或浓烟的机动车,应责令车主暂停使用,并在规定时间到环保部门委托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机动车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标准,经两次限期治理仍不能达标的,要强制予以报废。若超标排放尾气逾期不检测或检测不合格逾期不治理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暂扣车牌号和机动车行驶证,并处以500元~2000元的罚款。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环保专家称,禁而不绝的主要原因是,相关部门因权限交叉,影响了查处的力度,“环保部门称不能拦车,交巡警称不能检测尾气,查处只能依靠联合执法,可联合执法的次数有限,对乌贼车的震慑力不够。” 摄于2日下午3点45分,南二环则徐大道路口 市民呼吁:应持续专项治理 目前,福州市区的机动车保有量超过50万辆,且每年还在快速增长。如何遏制机动车的尾气污染,特别是“乌贼车”的污染问题,成了不少市民热议的焦点。 市民黄依伯:“可扩大无绿标车的限行范围,并尽快全部淘汰黄标车。” 市民陈先生:“可将市区内的‘乌贼车’列入专项治理的范畴,由环保部门和公安部门联合执法,长期进行不定期的查处行动。” 市民何先生:“整治‘乌贼车’要人人做起,特别是车主,如果发现自己的车冒黑烟了,应该及时进行保养或报废。” 乌贼车曝光台 闽A1R802闽A25357闽AKR531闽AWS257闽A07096闽ADE251闽ASL635闽APS657闽ABZ171闽A20207闽APM627闽ADC735闽A1Y121闽ADE666闽AU1768 |
相关阅读:
- [ 01-07]保护福州好空气 部门坚决治理乌贼车等污染
- [ 11-26]福州打击“乌贼车” 整治行动持续到明年2月8日
- [ 11-17]榕闹市又现两“乌贼”
- [ 10-27]福州三环路频现乌贼车
- [ 10-24]福州环保局建乌贼车黑名单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