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进入居民家中实测显示,油烟是一大污染源,多种花草、开窗通风可降低PM2.5浓度 厨房实测显示,PM2.5浓度78微克/立方米,属轻度污染 东南网11月25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陈文浩 吴之文/图) 关注理由 在关注城市空气质量的同时,室内的空气状况,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海都PM2.5播报台”开播以来,上百位市民致电本报968111,希望记者能实测他们家里或小区里的PM2.5浓度状况,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居环境。 昨日,记者随机来到位于福州仓山区金榕南路上的一位市民家中,对房子的内部环境以及所在小区的周边环境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露台花园的PM2.5浓度明显降低,而炒过菜的厨房,在半小时后PM2.5浓度仍然超标。 专家表示,油烟和吸烟是室内的两大污染源。建议常开窗通风,并在阳台上和小区内多种花木。 露台是个小型花园,PM2.5降到了38微克/立方米 1室外 风力较大PM2.5分布较均匀 昨日上午10时左右,记者跟随业主刘先生首先对小区外的环境进行检测。周末上午的金榕南路,风力较大,但车辆并不多,记者在这条路上随机选择了三个点,各点检测一分钟,测得PM2.5浓度的平均值在52~55微克/立方米之间。(如表一)。 分析: 从检测数据上看,金榕南路路面上的PM2.5浓度大体相当。由于昨天上午是下雨前夕,风力较大,污染物的扩散相对较均匀,因此哪怕是公交车站旁的PM2.5浓度,也没有明显升高。但在金榕南路隧道内,PM2.5浓度升高10微克/立方米左右,主要原因是隧道内的通风能力较差,污染物容易积累。不过,该隧道长度较短,上方有开口,PM2.5浓度明显低于“海都PM2.5播报台”曾测试过的金鸡山隧道。 2室内 炒菜油烟PM2.5重要来源 记者随后进入刘先生的小区。小区内的绿化率较高,测得小区的PM2.5浓度也仅为43微克/立方米左右。来到刘先生的家中,记者在一层客厅测得其PM2.5浓度达到了61微克/立方米,在二层房间里,也测得PM2.5浓度为57微克/立方米。刘先生平时在家中并不吸烟,排除了浓烟推高PM2.5的可能性。记者携带仪器几经检测,发现污染源是厨房的油烟。原来家中刚刚炒了菜,虽然使用了抽油烟机,但仍有部分油烟味。在炒菜过去半个小时后,记者打开了厨房的大门,测得数据为78微克/立方米,已经超出了国标75微克/立方米,也就是说,炒菜半个小时后的厨房,空气仍然是轻度污染。 而当记者将仪器的取样口放到窗外时,不时从邻居家中飘来一阵炒菜油烟,每秒取样1次的仪器,实时数据也不时蹿升到70~80微克/立方米,随即又回落,从中也可看出炒菜油烟对PM2.5确有影响。 分析:有环保专家表示,油烟和吸烟是室内的两大污染源。炒菜对室内PM2.5的影响,为许多市民所忽视。事实上,油烟里含有大量致癌物质,会吸附粘到PM2.5上,一旦被人体吸入,容易引发肺癌、胃癌等。因此市民在炒菜时要打开抽油烟机,并及时打开门窗通风。不过,上述环保专家也表示,烹饪带来的PM2.5升高是局部的,对于整个城市的PM2.5,贡献比例并不高。 3露台 多种花木有助降低PM2.5 要降低PM2.5浓度,多种植花木究竟有没用?许多市民有这个疑问。昨日上午,记者测得刘先生二层房间的PM2.5浓度为57微克/立方米,并不算低。但一墙之隔的露台,PM2.5浓度仅有38微克/立方米。这个露台,刘先生经营多年,种满了花草,使裸露的阳台成为一个小型的空中花园。记者还在刘先生家中各处测量,包括将取样管伸出窗外,发现确实是露台处的PM2.5浓度最低。 分析:记者了解到,环保部印发的科普宣传册提及:“目前,没有科学证据证明植物能够明显降低室内的PM2.5水平。”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环保专家表示,植树种草确实有助于降低PM2.5,因为树木能产生负氧离子,而负氧离子具备主动出击捕捉PM2.5的能力。刘先生的小区PM2.5浓度较低,即是明证。专家强调,多种植花木,实际上是在刘先生家中,营造出一个空气良好的“微环境”。在露台花园中,植物对PM2.5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同时露台花园较为潮湿,这些都有利于降低PM2.5。 |
相关阅读:
- [ 11-22]记者实验表明:PM2.5浓度与楼层高度无直接关系
- [ 11-21]省会城市中福州PM2.5浓度并不高
- [ 11-20]记者实验:密闭抽烟区 PM2.5蹿升5倍(图)
- [ 11-19]日本气象研究所:国内PM2.5上升并非受中国影响
- [ 10-15]提升空气质量别急着拿烹饪说事
- [ 10-10]“烹饪对PM2.5贡献不小”的说法是种见仁见智
- [ 10-10]别在吐槽中忘记自我反思
- [ 10-10]面对“烹饪贡献PM2.5”别只是吐槽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