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精细化管理:“让生活更美好”的福州样本

来源:新华网 | 作者:肖和勇 程立葳 | 时间:2019-01-18

城市精细化管理:“让生活更美好”的福州样本

位于福州市区乌山西路与西二环路交叉路口的大凤地下垃圾转运站,外面跟串珠公园无异(无人机1月9日摄)。新华网 肖和勇 摄

“路见本色” 高效和创新的协奏曲

2018年3月2日是元宵佳节,福州东街口当晚上演的“炫彩灯光秀”让人记忆犹新。这天的午夜活动结束后,有关部门用4个多小时就完成撤场、清洁工作。当天,一位年轻市民感慨,复兴的东街口商圈秩序井然,垃圾“罕见”,百万人潮以及在此间辛勤工作的安保、保洁人员,完成了一次“快闪”。

“前半场,上百万人尽情狂欢;后半场,连夜还你个干净的街。”这一刷爆微信朋友圈的现象,凸显了城市管理部门高效的执行力。

实际上,福州市从2012年起就启动了道路保洁市场化改革。福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处长赵勇介绍,2018年上半年,福州市政府再次增加五城区道路清扫保洁经费,城区道路清扫保洁中标额从2013年的3.3亿提升至2018年的约6亿元,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目前,福州市城区道路清扫保洁总面积增至4300多万平方米,由17家保洁公司进行清扫保洁。前后6年间,福州市各类环卫作业车辆从市场化前的134辆增至831辆,城区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5%。环卫工人的月薪也从原来的1300元增加到3000多元。从单一的“一把扫把”作业模式变成机械化作业全覆盖,市场化作业增加了路面保洁员人数以及机械清扫、路面冲洗作业频次,路面卫生质量大幅提高。

近170页的《福州市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方案》,涉及环卫、市容、市政设施、“两违”治理、建筑垃圾、城区亮化、园林绿化养护等七方面,提出的管理标准之“精”和“细”,为城市管理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了统一“标尺”。

路面环卫保洁,是“城市颜值”最直观的“面子”,也是检验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的“镜子”。2018年起,福州市对城市道路进行分级保洁,要求主要道路每天清扫保洁19.5小时以上,次干道每天保洁时间16个小时以上,小街巷每天清扫保洁13小时以上。在福州市鼓楼区,815条道路都做到每天19.5小时保洁,原先的清扫模式统一提升为清洗模式。

每天,福州市的道路在6点30分前要完成普扫,主次干道每天“一冲洗、两机扫、三降尘”;对工地周边道路及城市快速通道、摊点污染多的路段,根据路面卫生实际情况增加冲洗和降尘班次;增加沿街商家袋装垃圾的收集频次,每天3次定时定点收集……这些写在《福州市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细则》上的“规定动作”,日复一日地在我们身边上演。

推行快处机制是福州市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又一大亮点。这项被称为“一小时介入”的机制规定,指的是当市区内发生各类城市管理问题,责任单位接到报告后,应在一小时内派人到达现场展开处置工作。同时,要尽量压缩问题处置时间,以减少对市民的影响。

事实上,及时发现问题——快速解决问题——实现长效管理“三步走”规则,也贯穿在福州市城市精细化管理考核机制中。福州市环卫处卫生管理科科长吴瑞平说,相比于便捷高效的机械化作业,环卫检查、监督和考核工作至今仍推行“脚步丈量工作法”。“我们坚持把工作重心压在路面、压在一线,分片包干,定岗定人。”吴瑞平介绍,只有徒步检查,才能看得足够细,便于及时查漏补缺、整改提升,配套以“台账”“回头看”“每周点评”等制度,做到长效固本、严防回潮。

垃圾运输“滴撒漏”,曾是“城市病”。福州市环卫处设备科科长李秀东说,福州市区通往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场的道路上,如今安装了高清监控探头的路段,是过去“滴撒漏”重灾区。全方位、多角度的高清监控,让违规车辆无可遁形。同时,环卫部门还上路巡查,每天12小时设卡检查,违规车辆一经查处即现场扣车,同时进行严格处罚。

在规范城市管理的同时,福州市也格外注意让路面保洁、垃圾转运与宜居环境实现“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