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位耕给兔子喂食。 福州新闻网1月27日讯 2010年,而立之年的罗源中房镇吉际村人黄位耕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在城里本来蒸蒸日上的事业,回乡养兔。如今,他的养殖场年出栏18000只黄兔,销往罗源及周边地区。4年的兔倌生涯,他经历了酸甜苦辣。他坦言如果重新选择,他还会如此。 配种有妙招 给种兔挂号码牌 24日,记者来到黄位耕的养殖场,3个偌大的养殖棚沿着山坡依次修建,远远便听到动物聚集发出的窸窣声。走进养殖棚内,只见数百个兔笼成对摞起来,每只笼子里的兔子数量、体型均不相同。 记者的目光被兔笼前方悬挂的蓝色方形盒子吸引。黄位耕笑着说,这是母兔的“育婴室”。盒子底下垫有厚厚的刨花,即将生育的母兔会钻进来,先将胸前的绒毛拔下来做窝,兔宝宝出生后,再返回到笼子里。黄位耕说,为保证生存率,新生的兔宝宝需要人工翻动,“早先回乡养兔时,第一次看见兔宝宝的丑萌模样把我吓呆了,愣是不敢用手抓。” 黄位耕介绍,配种繁殖是养兔的头等大事,他手里有一本“婚姻簿”,能保证每一次配种都是“非诚勿扰”。原来,他按照母兔为A、公兔为B的顺序,给每一只种兔挂上独一无二的号码牌,其中一只母兔大约每7天发一次情,其间寻一只身强体健的公兔,成功后便记录在册,不重复配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