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州> 正文
分享到:

巧念“橄榄经”村民得真金——来自闽清县梅溪镇白河江自然村的蹲点报告

2019-05-22 07:27:26 来源:福州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培欣  
从昔日村民靠拾柴火、做搬运工勉强度日,到如今依靠橄榄种植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12万元,白河江的变迁是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

巧念“橄榄经”村民得真金

  张孔炎(右)30多年前种下的橄榄树。记者 池远摄

福州日报记者 林瑞琪 通讯员 苏雪容

“这一片是我们‘复兴’橄榄种植后最早种下的橄榄树,像这棵有30多年树龄,至少嫁接了4次。”在闽清县梅溪镇梅埔村白河江自然村的橄榄种植园,87岁的梅埔村原村支书张孔炎对园内的橄榄树如数家珍。

眼下正是橄榄树开花的季节,到了11月则迎来繁忙的采摘季,品类丰富的橄榄销往福建、广东、上海等地,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果”。

从昔日村民靠拾柴火、做搬运工勉强度日,到如今依靠橄榄种植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12万元,白河江的变迁是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

通电 通路 村民“复兴”橄榄种植

白河江有着悠久的橄榄种植历史,但在上世纪50年代,由于铁路建设征用了大部分橄榄地,加上村民砍果树造田,橄榄种植面积锐减,山地杂木丛生,村民靠拾柴火、割芒草、当搬运工谋生,生活拮据。

“当时村里的基础设施很落后,由于没有电,村民收割的稻谷要挑到城里碾成米再挑回村,一来一回要花一天。”张孔炎说,1977年,村里通了电,有了碾米机,村民再也不用挑稻谷进城了。

除了通电,还要通路。“过去在白河江,村民出村不是沿着铁道走,就是走水路乘渡船。”张孔炎说。1981年,村民们自己动手,历时半年修成一条5公里长的马路。

电通了,路有了,钱袋子如何鼓起来?张孔炎决定“靠山吃山”,把橄榄再种起来。1981年,他带领村民开始进行育苗,1984年前后开始大面积种植。现在,白河江的橄榄种植面积达2000亩,年产量1500多吨,年销售额5000多万元。

天然优势 引进良种 小橄榄成了“致富果”

在橄榄种植上,白河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无霜期达347天,相对于其他闽江沿岸的橄榄种植区,更能在冻害中“独善其身”。同时,全村都为海拔150米以下的“宜榄”山地,适合橄榄生长的沙包土质量好,表面湿润,便于根须吸收水分。

有了好的自然条件,还需要良种。“在我们父辈种植橄榄的年代,由于技术有限,种植户没有考虑品种改良,植株品质各异,经济效益低,‘丰产不丰收’的情况经常出现。”当地橄榄种植大户张孔江告诉记者。

经过多方考量,村里决定把鲜食型甜榄作为发展方向。张孔江等农户遍访橄榄主产地后,引进了口感清甜、果渣较少的甜榄树良种,通过高位嫁接,对自家橄榄树进行改良。30多年的时间里,张孔江从50多个品种里嫁接出11个主打的销售品种。

现在,白河江出产的“梅香二号”“林峰大坑”“小个子”“德仕”等10余个高优甜榄品种备受欢迎,2011年起接连获奖。其中,获得福州市鲜食优质橄榄评选金奖的“梅香二号”,拍出了5公斤2.5万元的高价,一粒橄榄约合20元。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