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核心提示:周礼·佾舞源自3000多年前,是大国之礼,如今在福清仍有传承。2013年,福清市启动了恢复和延续传承“周礼·佾舞”的保护计划,福清市立达孔学会作为传承保护单位,积极开展非遗文化佾舞进校园传承活动。
李宗霖示范佾舞中大鼓的演奏。 核心提示:周礼·佾舞源自3000多年前,是大国之礼,如今在福清仍有传承。喜娘是福州婚礼的见证人,负责指引、安排结婚礼仪。由福州晚报和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福州市群众艺术馆、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承办的《福州非遗探秘》栏目,本期探访周礼·佾舞和喜娘习俗。 福州晚报记者 张维璟 陈丹/文 张旭阳/摄 急促的鼓点和清亮的钟声,忽然响起。“叫停”了喧闹的三坊七巷,人们停下脚步,凝神屏气。 只见,16位身着汉服的表演者,右手执翟(dí),左手执龠(yuè),站成四行四列,伴着北宋福清籍乐师刘诜制作的“景和之曲”(八音雅乐),倾心演绎了刘诜制作的周礼·佾舞之“初献礼”,举手投足,庄严大气。 春节假期,三坊七巷展示了来自福清的非遗项目周礼·佾舞。去年,周礼·佾舞被列入第五批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更多>>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