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州> 健康美食 > 正文

微信朋友圈流传蕨菜100%致癌 真不能吃?

2015-03-17 08:35:30 朱丽萍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张海燕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致癌物在蕨菜的根茎中含量最高

东南网3月17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朱丽萍 文/图) 蕨菜,又叫拳头菜、龙头菜,有“长寿菜”的美誉,很多人专门到山里挖蕨菜,认为它绿色无污染,有营养,甚至还可抗癌。蕨菜备受我省市民的喜爱,是不少人餐桌上的家常菜。清明前,蕨菜也大量上市,但是,近日一则在微信朋友圈中广为流传的网帖,却让很多人不敢再吃蕨菜了。

这则网帖称,蕨菜不仅不能抗癌,反而含有强致癌物,即使煮熟之后,也是100%致癌。蕨菜真的不能吃了吗?

网帖:蕨菜中含多种致癌物质

网帖称,有实验室通过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测试发现,蕨菜中不但含有苯草酸、蕨内酰胺、黄碱醇类化合物、橡黄素类化合物,而且还含有欧蕨伊鲁苷这种强致癌物质。实验数据还揭示,这些致癌物质在蕨菜的根茎中的含量最高,叶中次之。其中,欧蕨伊鲁苷超过安全限值37倍,苯草酸超限22倍。

此外,网帖还称,实验室进行蕨菜致癌的动物喂养试验表明,蕨菜可使大鼠诱发胃癌、肠癌、乳腺癌、膀胱癌、白血病等。研究人员还检测了经过烹调加工的蕨菜,发现蕨菜中致癌物质的分子结构并没有被破坏,甚至产生了另外一些可能致癌的新化合物。

从公开的文献资料中可以查到,欧蕨伊鲁苷(又称“原蕨苷”),是1983年日本名古屋大学学者从蕨菜中分离出来的致癌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它评级为2B类致癌物,2B类指可能对人体致癌,但动物实验的证据尚不充分,对人体致癌的证据有限。

专家:食用过量就会影响健康

那么,蕨菜真会致癌吗?昨日,记者采访了福建省农科院蔬菜研究中心薛研究员。

薛研究员告诉记者,蕨菜中的确含有欧蕨伊鲁苷,同时,硝酸盐成分较其他植物高,硝酸盐容易转化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薛研究员还说,通过高温烹饪,的确不能彻底清除蕨菜中的欧蕨伊鲁苷,所以建议市民少食用。

“‘蕨菜100%致癌’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现有的资料、证据都是通过在动物身上做实验得来的,并没有实验证明人类的癌症与蕨菜中所含的这种物质有直接关联。”福建农林大学专家表示,吃蕨菜的风险度和抽香烟、吃腊肉类似,是否对人体产生影响取决于用的量。

据介绍,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英国的学者就进行过研究,显示在幼年的时候吃大量的蕨菜,会增加成年之后患胃癌的风险。因此,“蕨菜致癌”的确有着科学证据支持,吃蕨菜会导致食道癌、胃癌的发生率变高,但100%致癌的说法,显然是言过其实。

专家提醒,日常食用的农作物中,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有害物质,但只要含量在安全范围内就不会有问题,市民不必过度恐慌。

有“毒”蔬菜还有哪些?

●鲜木耳:鲜木耳中含有一种光感物质,人食用后,会随血液循环分布到表皮细胞中,受太阳照射后,会引发日光性皮炎。这种有毒光感物质还易被咽喉黏膜吸收,导致咽喉水肿。

●鲜黄花菜:又名金针菜。鲜黄花菜中含有毒物质秋水仙碱。这种物质进入人体后,会使人嗓子发干、口渴,胃有烧灼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青西红柿:未成熟的西红柿含生物碱,人食用后可导致中毒。因此一定要食用鲜红熟透的西红柿。

●鲜蚕豆:有的人体内缺少某种酶,食用鲜蚕豆后会引起过敏性溶血综合征。症状为全身乏力、贫血、黄疸、肝肿大、呕吐、发热等,若不及时抢救,会因极度贫血而死亡。

●未炒熟的四季豆:未炒熟的四季豆中含有皂甙,人食用后会中毒。炒熟的四季豆无毒。

●腐烂生姜:腐烂的生姜会产生一种叫黄樟素的致癌物质,可诱发肝癌、食道癌。

哪些蔬菜可以防癌呢?

●十字花科蔬菜。十字花科蔬菜如野芥菜、椰菜、卷心菜、西兰花、小萝卜、芥菜等多含有抗氧化剂,可以保护机体细胞免受自由基的伤害,还能帮助我们消除污染,加快自身的排毒过程,有助抗癌。蔬菜中具有抗氧化作用前五名的有:大蒜、卷心菜、菠菜、西兰花、红灯笼椒。此外,芦笋、大蒜、蘑菇等还含有硒,具有抗乳腺癌作用。

●水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C也是常见的抗氧化剂。水果中具有抗氧化作用前五名的是:草莓、梅子、橙子、红色葡萄、猕猴桃。

●红薯。它所含的维生素高达7%~8%,有助于防治糖尿病、痔疮、阑尾炎和直肠癌。红薯中含有一种可以防止癌症和使人长寿的物质——脱氢表雄甾酮,它被科学家称为“冒牌荷尔蒙”,它可延缓衰老,并能抑制乳腺癌的发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