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州> 民生> 正文
分享到:

福州传统车枳老行当鲜有后继者 手艺人渐渐老去

2014-09-25 10:46:26 来源:福州晚报  责任编辑:张海燕  我来说两句
车木,福州方言叫“车枳”。洋中路上有一家“华佳车木工艺店”。自从店主张春泰老人于2008年去世后,洋中路上已鲜有会这门手艺的人了。

福州传统车枳老行当鲜有后继者 手艺人渐渐老去

福州新闻网9月25日讯

偶遇:

老妇人坚守车枳老店

车木,福州方言叫“车枳”。洋中路上有一家“华佳车木工艺店”。自从店主张春泰老人于2008年去世后,洋中路上已鲜有会这门手艺的人了。然而,店门口的老招牌并没有被拆掉,张春泰的老伴刘秀珍一直坚守着既是家也是店还是记忆的这一片木瓦。

“你来晚了,东西送人了,这里也要拆了。”19日,当记者遇到刘秀珍老人时,她说,如果记者能早一天来,她还能送一些老伴做的精品,可惜现在只剩下一些小件了。老人从布满灰尘的竹筐里,摸出了一件件木制品,有鸭蛋、花瓶、盘子、养鸟棍、烛台、木鱼等,制作无不精巧。有一只小木棍吸引了记者,它如笔大小,两头粗,中间细,头部还有一个孔。老人说这是“电脑笔”,当年用来敲键盘用的,孔是专门给女生挂饰物用的。

老人说,下周这里就要拆了,她就没机会再过来了。原来,洋中路拆迁后,刘秀珍就搬到了很远的东山新苑,但她每天都会搭乘316路公交车来这里,一坐就是一天。问到为何不辞辛苦,老人顿了一下,说:“这是我的家,我住在这里。”

福州传统车枳老行当鲜有后继者 手艺人渐渐老去

讲述:

福州车枳盛极一时

上世纪60年代,车木行业在福州非常盛行。车枳店遍布台江区的后洲、洋中路、洋头口。后洲一带主要制作伞头、伞柄、刀柄等,洋头口则以生产算盘珠为主,洋中路生产家具的配件,如花瓶、圆筒以及脱胎漆器的瓶、杯、盏、盘等木脱模。在“老福州”的家中,随处可以见到车枳制品的身影。车枳制品的使用,让车枳业十分繁荣,也培育了一批优秀的车枳手艺人,这其中就包括张春泰。

刘秀珍翻出一张珍藏的照片,照片中,老伴张春泰坐在凳子上,看起来有点紧张,身后是车床一角。这张照片是本报记者几年前采访时拍的。说到张春泰,刘秀珍陷入了回忆中……

张家世代以车枳为生,但张春泰的父亲只希望他能好好读书。可惜张春泰从小就厌学,为此也没少挨打,7岁那年,看到一个木陀螺,从此对木工活产生了兴趣。一日趁父亲不在,他偷偷爬上车床鼓捣起来,竟真把一个陀螺给做了出来,虽然做工粗糙,但是陀螺完整。张父回家发现后,生气万分,打了他一巴掌。之后张父就带着他正式学车枳。但张父非常严格,一次要求他完成40件作品,接下来是45件,下一次就要50件……为此,张春泰吃了不少苦头,但也正因为这样,几年后就小有名气了。1957年,他还当上了车枳社的社长。

刘秀珍说,张春泰所做的木制品工艺精湛,是用锉刀慢慢锉出来的,但他人很怪,总担心别人会偷走他的手艺。他有几百把刀,还自制了一些刀,有时接到活,光磨刀就要一天,老爷子从来不让她碰,担心弄坏了,但刘秀珍心里明白,他是怕她受伤。张春泰最后是在工作台上中风的,到死之前还有两件作品没完成,一个是地球仪,很多年前曾有人出500元来买;一个是会转动的花瓶,很精巧。老爷子生前一直念叨“寸木难求”。

福州传统车枳老行当鲜有后继者 手艺人渐渐老去

现状:

车枳老行当

鲜有后继者

说到手艺为何后继无人,刘秀珍老人表示感慨和无奈。当年张父要求子女读书,张春泰却选择了木工。等到张春泰有了子女,想让孩子们去学木工时,孩子们却不感兴趣。后一辈里已没人学这个了。不过,也有很多人来拜师,但老爷子都拒绝了,他说“无情的人太多,学成了在背后也会说师傅坏话”。

年轻人不爱做,老艺人又不肯随便找个人传手艺,车枳开始慢慢淡出大家的视野。“之前附近也有一家车枳店,现在也关门了。”刘秀珍老人叹息说,现在的年轻人不一样了,都不会吃苦,车枳这个老行当,已经没有人去做了。

记者在采访刘秀珍时,恰巧遇到了一群福建师范大学大四的学生,其中的戴鸿生曾在大二的时候与这家车枳店有过一面之缘。他说,当初他们经过洋中路的时候,这一带还完整保留着许多木制房屋,其中不乏许多手工艺老店。“现在很多传统的手工艺很难与现代机械化生产匹敌,难免面临消失的境地。”

相逢总如萍聚,时间似流水过隙,洋中路上的一瓦一木,即成废墟。

昨日中午,记者途经洋中路时,发现这家车枳店的门已经被拆了,而那块老招牌,似乎还在诉说着什么。

(福州晚报记者 郑瑞洋 卢国祥)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