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车木,福州方言叫“车枳”。洋中路上有一家“华佳车木工艺店”。自从店主张春泰老人于2008年去世后,洋中路上已鲜有会这门手艺的人了。
讲述: 福州车枳盛极一时 上世纪60年代,车木行业在福州非常盛行。车枳店遍布台江区的后洲、洋中路、洋头口。后洲一带主要制作伞头、伞柄、刀柄等,洋头口则以生产算盘珠为主,洋中路生产家具的配件,如花瓶、圆筒以及脱胎漆器的瓶、杯、盏、盘等木脱模。在“老福州”的家中,随处可以见到车枳制品的身影。车枳制品的使用,让车枳业十分繁荣,也培育了一批优秀的车枳手艺人,这其中就包括张春泰。 刘秀珍翻出一张珍藏的照片,照片中,老伴张春泰坐在凳子上,看起来有点紧张,身后是车床一角。这张照片是本报记者几年前采访时拍的。说到张春泰,刘秀珍陷入了回忆中…… 张家世代以车枳为生,但张春泰的父亲只希望他能好好读书。可惜张春泰从小就厌学,为此也没少挨打,7岁那年,看到一个木陀螺,从此对木工活产生了兴趣。一日趁父亲不在,他偷偷爬上车床鼓捣起来,竟真把一个陀螺给做了出来,虽然做工粗糙,但是陀螺完整。张父回家发现后,生气万分,打了他一巴掌。之后张父就带着他正式学车枳。但张父非常严格,一次要求他完成40件作品,接下来是45件,下一次就要50件……为此,张春泰吃了不少苦头,但也正因为这样,几年后就小有名气了。1957年,他还当上了车枳社的社长。 刘秀珍说,张春泰所做的木制品工艺精湛,是用锉刀慢慢锉出来的,但他人很怪,总担心别人会偷走他的手艺。他有几百把刀,还自制了一些刀,有时接到活,光磨刀就要一天,老爷子从来不让她碰,担心弄坏了,但刘秀珍心里明白,他是怕她受伤。张春泰最后是在工作台上中风的,到死之前还有两件作品没完成,一个是地球仪,很多年前曾有人出500元来买;一个是会转动的花瓶,很精巧。老爷子生前一直念叨“寸木难求”。 |
更多>>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