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石渣冲毁200亩农田 三家渣场审批手续都不全
2014-04-16 09:32 汤先增 黄孔瑜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张海燕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溪边耕地被厚厚的白色泥浆覆盖,村民的春耕受到影响 东南网4月16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汤先增 黄孔瑜 实习生 肖颖 张诗婕文/图)4月1日,罗源白塔乡三宝渣场,大量石渣冲毁堤坝,如洪水般倾泻而下,瞬间冲毁200多亩农田。(详见:罗源三宝渣场石渣破堤而出 200亩农田成"泥浆湖" )幸好事发时没有村民劳作,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昨日,记者调查得知,罗源县共有3家渣场,都没有通过国土、环保等部门审批,也都没有办过任何手续。 目前,涉事的三宝渣场7名相关责任人,已被当地警方列入网上追逃。 县环保部门称受毁农田未受污染 海都记者了解到,长基村大部分村民以种田为生。现在村民林老汉家的农田被泥石流冲毁了大部分,根本没法春耕播种,大家还担心自家土地受到污染。 罗源县环保局监察大队欧大队长告诉记者,石渣并没有有毒物质,不会对土壤造成污染,目前当地政府已在三宝渣场下游几十米处建了两道临时挡渣坝,既可防止石渣再次崩塌,又可以将石渣过滤不再流向下游。 白塔乡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完成设计和初步预算基础上,尽早启动拦渣安全坝建设。对于村民担心的生计问题,该负责人说,目前已初步制定两种赔偿方案:1.征地。长基村受毁田地承包期从1999年至2029年,计划以一次性补偿的方式永久征用受毁田地。2.租地,先租用受毁田地,待田地复垦返还村民后再结束租用。 出事的三宝渣场是全乡唯一堆放点 据了解,石材产业是罗源县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全县共有3家石渣场,县里所有的石材废料,除少数用于填工地之外,其他的都会被运往渣场集中倾倒。乡政府表示,仅白塔乡就有43家石材加工企业,原本有两家渣场,因其中一家渣场不达标,被相关部门责令关停。因此,出事的三宝渣场是白塔乡所有石材加工企业堆放废渣的唯一场所。 记者了解到,三宝渣场归上楼自然村村民集体所有,一年多前以200万元的价格承包给了村里的7位村民。业内人士介绍,一个中小型的石材加工企业,每月会产生五六十立方的石渣,一方石渣大概25元左右,白塔乡共有43家石材加工企业,据保守计算,渣场一年下来,总共盈利300多万元。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如果县里有工地需要填地,石材加工企业所产生的石渣,一般会运往工地填埋,但由于产生的石渣量较大,工地消化不了。业内人士说,石材加工企业所产生的石渣根本无法回收,企业也只好将石渣运送到渣场倾倒。 长基村的村民告诉记者,十几年来,乡里所有石材加工企业,几乎都是把石渣倾倒在三宝渣场,现在渣堆越来越庞大,住在下游的村民每天都提心吊胆的。 无证渣场已生存二十载 罗源县环保局监察大队大队长欧义汉告诉记者,县里共有三家渣场,均没有通过环保、国土、林业等部门审批,主要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欧义汉解释说,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罗源的石材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就有人往三宝渣场所处的东坑山倾倒石渣。但由于当时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这些石渣场的运营,导致各种硬件始终没有完善。按照目前的政策法规,这些旧渣场的资质审批很难办成。 欧义汉说,罗源县的环保、林业、国土等部门对渣场都有实施监管,在过去一年多里,仅环保局就对三宝渣场限期整改了七八次,罚款几十万元,主要是针对渣场漏水等。 罗源县国土资源局局长翁伙仙也表示,县里的渣场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初延续下来的,都比较不规范,涉事的三宝渣场没有办理用地手续,其他渣场的用地手续也不健全。“至今没有人来办用地手续。”翁伙仙说,国土局都要求规范渣场,三宝渣场的业主换来换去,内部转来转去,导致执法难。 翁伙仙说,目前国土局已立案调查,并请福州市有资质的单位前来鉴定,对受毁的耕地进行测量,评估受破坏的程度,再分等级后,对应相关条例,对涉事业主单位进行处罚。 但是,为何渣场不规范,却能长期存在?一位不愿具名的政府工作人员坦言,目前石材产业占经济比重大,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如果真按照政策严格规范,短期内将出现石渣无处可倒的尴尬,对石材产业的打击将是巨大的。 而对于生活在三家渣场下游的居民而言,他们头顶永远都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
相关阅读:
- [ 04-16]罗源西洋村大力发展苗木种植 年产值9000多万
- [ 04-12]饭甑好用不愁销 罗源煮饭神器制作难缺传人
- [ 04-11]罗源县人大开展《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