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年华 聚福州”第五届人才大会侧记:共谋发展 成就精彩
2025-08-18 10:34:49 来源:福州日报 责任编辑:陈巧玲 我来说两句 |
上台分享经历的嘉宾与福州人才IP形象“小福星”合影。记者 林双伟 摄 当满怀梦想的年轻人遇见有福之州,会发生哪些精彩的故事?17日,“好年华 聚福州”第五届人才大会在旗山湖畔举办,来自四面八方的追梦青年齐聚一堂,讲述他们与福州共同成长的动人故事,用鲜活经历印证这片热土的无限潜力。 看毕业生 在平凡中成就不凡 福建永荣锦江股份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师陈维第一个登台,讲述了自己从操作员到工程师再到企业骨干的故事。 回忆起第一次走进废水处理站,陈维坦言,刺鼻的味道、巨大的噪声让他心里直打鼓。得益于福州“企业一线行”活动,陈维有了最前线的学习机会,也有专家导师以“师带徒”的方式,手把手帮他攻克了“化学需氧量超标”的难题。他和团队一起参与了废水处理系统的智能化升级,还申请了专利,站点废水处理优良率从85%跃至100%。“一线的广阔天地最能锻炼人,也最能成就人。” 2024年,大学毕业的林鑫雨作出了和陈维一样的选择。 原本向往大城市的林鑫雨,却选择了闽侯县鸿尾乡卫生院,成为一名乡村医生。一年来,在“三支一扶”计划的支持下,许多像林鑫雨一样的年轻人来到乡村学校、田间地头、乡镇卫生院,将脚印刻进祖国最需要的角落。“选择基层,不是吃苦,而是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福州,给了我这样的底气,也给了我绽放的舞台!” 2021年以来,福州每年以“好年华 聚福州”为主题,举办招才引智活动,累计吸引近30万名高校毕业生来榕就业创业。如今,越来越多青年才俊选择福州,为这座城市添砖加瓦,也成就更好的自己。 这一次,福州再次向各地英才发出邀请——选择福州,因为这里有创新创业的沃土,这里有成长成才的空间,这里有多姿多彩的生活! 看求职者 让他乡变成故乡 “从实习生到新福州人,我在这里遇见了更好的自己,也希望把这份‘福气’传递给更多追梦的年轻人。”福州教育类引进生秦瑜娇讲述了自己来福州发展的感受。 “你们也许会好奇,作为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河南姑娘,我为什么将‘心’安放在了福州?”秦瑜娇说,理由很简单,那就是福州对人才的渴望和实实在在的政策。实现“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连被褥、洗漱用品都备好了,这份“到家”的温暖让她这个异乡人有了归属感。“福州用真心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一份热爱的事业、一份对未来的笃定。” 人才政策是最好的邀请函。作为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市,在17日的大会上,福州集中释放政策红利,重磅推出“榕耀青春赋能包”,它涵盖研学、求职、创业、安居、乐业等全链条支持举措,为不同领域的人才打造“追梦保障网”,让每位来榕的追梦者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看创业者 让产业和城市共发展 大会上,3位在榕创业者走上舞台,用各自的故事,回答了一个共同问题:为何选择福州? 在台湾大学微电子专业博士赵泽夫看来,这个答案是福州“以赛引才”的满满诚意。 去年,赵泽夫带着博士期间开发的芯片缺陷修复超临界处理技术,参加了首届“福聚英才”全球创业大赛并将项目落地中国福州留创园。留创园为其提供了3年免费的场地支持,还有投融资、法律、人才申报等一系列实用的创业服务。 “我们切身感受到,福州为了留住人才,不只是量力而行,更是尽力而为。”赵泽夫说,今年,他的团队将业务从晶圆处理扩展到先进芯片制造与分析,成功开发出应用于2nm以下节点的锗硅围栅器件工艺链与分析体系,填补了省内空白。 在福建汉特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邹慧云的故事中,这个答案是福州倾心为企业搭建的人才成长阶梯。 “人才住房解决安居之盼、子女入学排解后顾之忧、工科补助减轻攻坚之压,在这些优良人才政策的加持下,我们企业得以全身心投入到技术迭代中,让世界各地感受到中国智能机器人的实用与魅力。”邹慧云说。 这个答案,或许还藏在产业与城市一起“长跑”、互相成就的真诚里。 “在江阴东部片区,万华福建将依托合资项目,努力打造中外高层次人才发展平台。”万华化学福建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寇光武说。 在17日的大会现场,企业、人才代表讲述成长故事,勾勒出人才与城市共同发展的鲜活图景。产研共建、产教合作、产才融合签约活动,为人才提供了更多机遇和可能。其中,福州市人才发展集团与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签约,共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速科技成果落地;福州第一技师学院等与新大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携手,深化“工学一体”培养机制,输送高技能人才;首届“福聚英才”全球创业大赛3个优秀项目签约,涵盖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领域,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随后,“好年华 聚福州”人才系列招引活动启动,福州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路径,推动“五链”深度融合。从高校实验室到企业生产线,从基层服务岗到创业孵化园,福州全力为各类人才搭建成长阶梯,让人才生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记者 林晗)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