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州(新) > 新闻中心 > 正文

海峡青年交流营地观察:7天时间,他们带来了什么?

2025-08-08 09:34:59 作者: 来源:福州日报  责任编辑:陈巧玲   我来说两句

7日,随着最后一辆大巴载着两岸青年驶出海峡青年交流营地的大门,前几日的热闹归于平静。而营地中共同生活的一幕幕、彼此靠近的一点一滴,将长留大家心中。

与其说他们带走了一段难忘的旅程,不如说,他们留下了许多可贵的记忆与故事——家乡的风味、新朋友的笑脸、对未来的憧憬。

7天时间,他们带来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记者在营地里找到答案。

两岸青年在海青营地体验非遗技艺。记者 原浩 摄

带来家乡特产

每一次相遇,总少不了味蕾的交流。家乡风物与特产不仅是海青荟最受欢迎的见面礼,也成为彼此了解的“破冰船”,让对话中的“家乡”更加具体。

来福州参加海青荟前,台青林捷妤就已经想好要和新朋友们分享什么,“本来想带一个当地特色的纪念品,后来觉得纪念品太现代了,也无法分享,所以就带来当地传统的零食”。

装着椒盐芋仔饼、蒜香豌豆饼、盐酥冬笋饼的“澎湃包”,和大陆“老婆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太阳饼”……这些林捷妤就算行李箱塞得满满当当也要放进去的台中古早风味零食,成了她介绍家乡的重要契机。

当地特色零食往往是记忆的承载。有人带来辣中带甜还有酱油香的大溪豆干,这曾是他高中时最爱的零食,下课一定要咬上一口;有人带来形似猪脚、口感酥香的猪脚贡糖,这是他儿时记忆里最深刻的味道,承载着和家人团聚的美好……通过零食,台青们与新结交的大陆朋友分享家乡风味,也在描述中将大陆青年的思绪带到海峡对岸。

来自南京的付烁畦带来的是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的白脸僧面猴挂件,它曾因为全身黑毛但脸部白毛而走红网络。“我觉得它很可爱,而且让人印象深刻。”付烁畦说,选择白脸僧面猴挂件是因为它能更快拉近年轻人之间的距离,希望台湾青年朋友能够因为它而对南京留下好印象。

带来友情链接

在海峡青年交流营地,记者见到许多熟悉的面孔,他们是海青荟的“常客”。这一次,他们不仅自己来了,还带来更多新朋友。

台湾青年赵天恺就是其中之一。作为第四次参加两岸大学生领袖营的“资深学员”,他得知今年海青荟举办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在自己运营的台湾社群媒体上发布消息,自发宣传活动。他还把往届海青荟的回忆视频置顶在主页。“我们一起吃、一起住,是最自然的交流方式。”

6年间5次参加海青荟的林彦良,从本科生成长为博士生,也从一名社团长成长为学生会会长,他的亲身经历成了海青荟“最佳宣传窗口”。这次,他带动50多名台湾青年一同前来,还在宿舍里为刚满18岁的学弟办了一场特别的生日派对。“每一次交流,都有不一样的体会。大陆同学的陪伴让我在学术和领导力上收获很多,也让我想带更多人过来看一看。”林彦良说。

台湾跳绳教练刘文雄则带来另一种“节奏”。这次他特地带12名学生来参加海青荟的跳绳比赛,其中有几名学生是第一次来大陆,“我经常来这边比赛,也想让我的学生看看这边的水平、感受这边的氛围。我们之间不只是比赛,更是互相学习,互相成长”。跳绳训练场上,刘文雄一边指导学生热身,一边与大陆选手交流动作要领。跳跃之间,是彼此理解与信任的节拍。

带来心中期许

台湾青年跨海而来,他们并不是对大陆一无所知。他们或带着从社交媒体上获取的印象,或带着口口相传的家族记忆。他们对这片土地既熟悉又陌生、既好奇又期待,在抵达的那一刻,就开启了一场有关了解、理解与认同的旅程。

这次是台湾青年刘秉舜时隔15年再次来到大陆。他在社交媒体上听《跳楼机》《科目三》等大陆热门舞曲,也在手机上看《凡人修仙传》《斗破苍穹》等大陆原创动漫。但当他站在福州的街头,看到古色古香的建筑、尝到地道香浓的小吃,才发现手机那一端的世界有了真实的温度。

“这是我昨天买的金箍棒。”刘秉舜兴奋地向记者展示刚入手的《黑神话:悟空》同款玩具。作为这款游戏的忠实玩家,他毫不犹豫地买下它,“我要带回台湾,和朋友们分享我在这边的见闻与惊喜”。在他眼中,这次海青荟不只是一次交流,更是一次重新认识大陆、靠近彼此的机会。

有了交往交流,友情便自然生长。来营地不到两天,台湾青年郭姵妏就与大陆室友马雨晴形影不离,一个做手工,另一个在旁观看,像多年的朋友。“我们晚上彻夜聊天,聊文化、聊课程、聊未来的工作,聊到最后才发现,我们的烦恼和快乐其实都一样。”郭姵妏说。

血脉的牵引则更为深沉。海峡青年连心汇现场,林彦辰、林冠廷兄弟俩带着爷爷留存的半张族谱回到福建莆田寻根的故事,让两岸青少年深受感动。来自台湾的刘凯月觉得,这样的故事也许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也许我们的祖先就来自这里。”在晋江梧林村,面对一幢幢古朴民居,刘凯月默默思忖。她的祖先在明清时就从晋江迁居台湾,家人一直说他们的根在这里。如今,站在这片土地上,她突然有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情感,“在台湾,我家所在的路就叫晋江路。这名字我从小听到大,到了这里,竟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从美食到友情、从交流到共鸣,7天的时间里,两岸青年在交流中找到共鸣、在交往中看见彼此。他们带来的,不只是特产、故事和祝福,更是一种勇敢靠近的姿态、一种融合未来的方向。(记者 唐蔚嫱 冯雪珠)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