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生活,人人触手可及
2025-04-29 14:44:26 来源:福州日报 责任编辑:陈巧玲 我来说两句 |
宇树科技的G1人形机器人与观众握手。记者 原浩 摄 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变换各种姿势与观众打招呼,科大讯飞的书法国画机器人现场展示绝活,中国移动的智能网联车开启时空穿越式出行……28日在海峡国际会展中心,无处不在的科技感扑面而来,多元科技力量在展馆内演绎城市“进化”的模样。记者游走在各展馆,发现数字技术人人可上手,甚至不会代码的普通人也能创造“元宇宙”! 策马游览“双世遗” 武夷山是我国唯一“双世遗”国家公园,是许多游人的向往之地。如果一时无法前往,该怎么办?网龙公司提供了一种新路径——穿戴VR,跨上“马鞍”,打破空间限制,让丹霞奇观一秒出现在眼前。 “幻骑武夷·漫游九曲”是网龙公司为此次峰会专门打造的体验项目,也是数字文旅示范区的重点展示项目之一。体验者通过佩戴高清VR设备,跨上智能马鞍,就可以“骑马”在武夷山云雾缭绕的生态茶园穿行,在九曲溪饱览丹霞奇观,登临玉女峰感悟摩崖石刻的千年文脉。“感受很真实!我甚至能看到身下骏马油亮的鬃毛,听到耳边传来哒哒的马蹄声,神女还将茶盏送到我嘴边。”一名体验者欣喜地说。 福建网龙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毅铖介绍,这个项目集合了高精度无人机扫描、3D建模、虚幻引擎、空间定位、感官反馈、数字人等技术,将游戏化脚本和武夷山文旅资源相结合,让人感受到多维度的感官刺激和深度沉浸的文旅体验。 在网龙展区,观众甚至可以自己拍摄一段电影。在积木搭建的三坊七巷模拟场景中,玩家可自行设计一段故事,根据预设的动线调整小人位置,拍摄至少8张照片之后,几秒后后台就能生成一段动态画面。“在沙盘中我们设置了3个摄像头,玩家甚至还能根据需要调整机位。”展区介绍人说。 积木在展区还有其他创新的演绎,网龙搭建了“福建舰”航母的模型,观众可结合AR技术了解航母的科技解析。“这两个项目串联了文化地标与大国重器,以积木的‘玩学逻辑’给出鲜活表达,同时彰显科技强国的创新精神,为数字中国打造‘可触摸的历史’与‘可体验的科技’交融的沉浸式文化教育新场景。”郑毅铖说。 AI数字人与观众对话。记者 原浩 摄 零门槛打造“元宇宙” 拍照上传、拖拽素材,如同拼乐高般自由组合模板,滑动指尖即可生成AR互动、虚拟展厅甚至数字孪生场景。这样的新奇体验来自福州市勘测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福建百宝图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XR(扩展现实)创作者平台,不论小白还是极客,人人都能成为元宇宙世界的“造物主”! 对于没有编程经验的人来说,要想制作出AR应用似乎是一个十分困难的任务。“传统XR开发确实需要专业的编程技能,技术门槛较高,普通创作者难以入门。”现场工作人员说,XR创作者平台打破了这样的“技术围墙”,提供零代码编辑,让没有编程经验的用户也能快速创建XR应用。 XR创作者平台的功能不止于此。基于福元宇宙城市级空间数字底座,平台集XR场景编辑、多人协作模块化SDK(软件开发工具包)授权等多种能力于一体,致力于为各大行业场景快速赋能。 “XR项目通常需要多个团队协作,素材、建模、开发等环节复杂,制作周期长、成本高。我们的平台集成素材超市、模块化SDK、素材创作功能,有海量的XR素材和模版可供使用,可以大幅降低创作成本,提高开发效率。”上述负责人介绍,制作出来的XR应用支持跨平台发布,可在APP、小程序、AR眼镜等设备上流畅运行,让作品更易触达用户。 零门槛的XR创作也受到高校欢迎。该平台已在广州职业技术学院、北京财贸学院、天津商业大学等多家高校投用,支持教师教研成果、学生课堂作品的自行上传、内容共创,同时还可以运用在广告营销、党建活动、文化旅游等领域,正推动元宇宙内容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电信展台的载人飞行器颇为吸睛。记者 包华 摄 技术关注“适老化” 老年群体如何更好融入数字时代,是许多人关注的问题。在全空间无人体系展区,来自达华智能的星科诺移动随心屏ST32亮相,为“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提供了解决方案。 “这款随心屏是32英寸的大尺寸,集电视、电脑、音响三合一,是为方便老年人设计打造的。”达华智显产品总监林国清介绍,相较于其他产品的视频通话功能,星科诺移动随心屏ST32还具备自动接听、实时移动等软硬件优势,为“银发族”带来更便利的社交及数字体验。 设备上搭载了“亲享通”系统,子女可在手机端担任管理员,远程为父母创建分组,并上传相应头像,便于老人准确识别、发起一键通话功能。“更方便的是,还可设置自动接听,老人不用任何操作就能接通子女的电话和视频。”林国清说。 贴心的适老化设计不止于此,除了屏幕和按键都够大,这块“中国屏”还是AG防眩光类纸屏。“它采用类莱茵、防蓝光的技术,能根据周围光线自动调节亮度,给用户带来柔和、舒适的视觉效果。”林国清说。此外,搭配的静音滑轮经过2000小时老化测试,可确保推行时不产生噪声。 此外,达华智能在峰会上还展出了水下机器人和自主研发的固定式船舶北斗定位终端,展现出闽企“乘风破浪”的硬实力。其中,水下机器人小巧的身体里藏着大功率“顶流”能力。“这款机器人是首次展出,有6个推进器,能在水下200米灵活运动,并可根据任务需求拓展多种水质传感器,还可拓展声呐、机械臂、短基线水下定位设备等。”工作人员介绍。(记者 蒋雅琛 莫思予)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