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到底怎么加
2025-04-14 10:56:30 来源:福州日报 责任编辑:陈巧玲 我来说两句 |
“人工智能+”到底怎么加 技术供需精准对接,产学研深度融合 年初,DeepSeek发布开源大模型,随后在各行各业推广部署,掀起一场“科技风暴”。2024年,“人工智能+”行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身处“风暴”之中的人们不禁畅想,人工智能还能怎么“+”?上周六,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人工智能赛道复赛举办,来自全国的创新项目一一进行展示,记者从中寻找答案。 人工智能赛道复赛现场。记者 蒋雅琛 摄 观察 AI应用层出不穷 复赛现场,石化、建筑、电力……各种AI应用层出不穷。其中,天机镜城市安全大模型项目团队底气十足地登台展示。这是他们第二次参加数字中国创新大赛。去年,团队在数字城市赛道提出关于打造城市安全治理人工智能模型的畅想和规划,得到评委肯定,仅用一年时间,模型顺利落地。3月31日,“天机镜”AI大模型在江苏宜兴发布,标志着宜兴的城市治理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 据悉,“天机镜”AI大模型结合多个城市10年的城市安全治理历史数据和多项政策要求,打造“强监测、精预测、早预警、快处置”的城市安全监测系统,高风险诉求预警响应时间只需1分钟。“这也是我们去年参赛的收获。当时评委老师提醒要以实战为主,结合现有场景满足真实需求,不要闭门造车。一年来,我们走访了许多城市、高校、科研机构、委办局、乡镇,了解基层真实需求,每天休息时间几乎只有4个小时,一心为了更好地研发、训练模型。”天机镜项目负责人周源说。 周源告诉记者,这个模型的发布也为当地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和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新模式”注入新动力。“依托这个项目,我们正在打造一条产业链,在刚刚开园的洑溪湖人工智能产业园,已经有27家企业签约入驻,成立了产业创投联盟,致力于将技术势能转化为产业动能。” 通过去年的数字中国创新大赛,“天机镜”AI大模型不断完善、升级。今年,团队希望这款“神器”可以被更多人看到。“未来标准软件版本会通过开源的形式呈现,希望借助峰会的平台进一步推广。”周源说。 感悟 “小白”也能上手AI应用 登台展示的选手中,林思佳无疑是特别的一个——她没有信息化相关的教育背景,是来自北京市炜衡(福州)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律师。律师研发人工智能应用,靠谱吗?“我们团队研发的‘赛博佳律解纷侠’通过AI赋能法律人八大痛点场景,提升法律人工作效率。” 林思佳介绍,团队通过调查发现,律师行业普遍面临一些困境,比如一名律师平均40%的时间用于整理案卷、文书初稿写作等重复性工作;传统律所85%的诉讼策略依赖个人经验,缺乏数据支持;传统法律服务时间成本高,因此收费高,而中小企业和个人难以承受等。而团队精心打造的智能体赛博佳律解纷侠,可以针对这些行业痛点提供解决方案。这个智能体可以智能生成法律文书并自动校验、提取关键信息智能分析案卷、提炼庭审要点进行攻防预演等。“带它上庭甚至能在遇到突发状况时帮助律师见招拆招。” 这是否意味着,未来AI将取代律师?“这意味着律师有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助手,大家都使用的话可以帮助法官更好地还原事实真相。当然,技术的进步也对执业律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得在庭前把证据链做好,让逻辑链闭环。”林思佳说。 林思佳展示的赛博佳律解纷侠是各行各业积极拥抱AI技术的缩影。记者了解到,这款应用是在今年DeepSeek发布之后才开始研发的。“我们之前也会使用MetaLaw等应用来检索案例,但是他们主要针对案例检索。业务中发现有这样普遍的需求,所以就开始自学尝试在搭建好的工作流和构建个人知识库,针对我们的需求进行修改。未来还将不断升级完善,让它更好地赋能行业发展。” 思考 伦理问题值得研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智能研究所副所长盛凯作为企业自主创新赛题评委,在采访中高度评价了本届参赛项目:“今年参赛项目覆盖领域广、创新性强,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不仅有传统软件开发项目,更有律所等服务机构从用户视角探索AI应用,这充分体现了各行业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推动产业升级的积极态势。” 针对公众关注的“AI是否会取代人类”议题,盛凯提出了独到见解:“这个命题本身是个伪命题。就像人类发明了马车、汽车,但它们从未取代我们行走的能力,而是与人类形成共生关系。在学术讨论中,‘AI作为人类辅助工具’已是共识,真正值得深思的是伦理维度——我们是否应该赋予AI拟人化的主体地位?” 对于AI时代的生存之道,盛凯给出分层建议:普通用户应主动了解AI的应用场景;企业需聚焦AI赋能下的效率提升与模式创新;开发者则应深耕算法优化、模型精度等核心技术领域。他特别强调:“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需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只有通过多方智慧碰撞,才能激发这个领域真正的创新活力。” 上周六,人工智能赛道复赛在北京、福州同步进行。经过激烈比拼,共有21支企业队伍和20支高校队伍晋级总决赛,40件作品获得“数智领航奖”。作为赛道特邀嘉宾,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郑纬民也分享了自己的体验。“在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阶段,人工智能已成为重塑产业格局的核心力量。2025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人工智能赛道,为推动数字中国建设、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搭建了重要平台。各团队带来了众多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与创新活力。我们欣喜地看到,基于国产算力平台的创新实践已逐步突破国际技术壁垒。赛题设计精准对接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数字农业等国家战略需求,催生了一批具有产业穿透力的解决方案。”郑纬民说,希望各团队勇闯“无人区”,在模型轻量化、多模态交互等关键领域敢为人先;深扎“实践地”,将技术创新与制造强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深度融合;共筑“生态圈”,通过协同创新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AI产业集群。(记者 蒋雅琛)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