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州(新) > 新闻中心 > 正文

候鸟迁徙路上的“ 福州服务区”

2025-03-30 11:30:06 作者: 来源:福州日报  责任编辑:朱琳   我来说两句

观镜中飞羽倩影 绘两岸生态同心

候鸟迁徙路上的“福州服务区”

两岸研学学子在闽江河口湿地博物馆参观学习。记者 郑帅 摄

每年3月25日至31日,是福建的爱鸟周,今年的主题为“美丽福建 羽梦同飞”。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驿站,近年来,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民间组织,福州都在不断加大对鸟类的保护力度,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具体成效如何?有哪些经验和启发?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达成共识:

两岸携手守护候鸟

“快看,那里有只黑脸琵鹭!”

几个小脑袋争相挤在一大台望远镜前,谁也不愿错过结识“新朋友”的重要时刻。

29日上午,2025年闽江河口湿地“爱鸟周”科普宣教暨“两岸融合发展生态共护”活动在福建长乐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举行,数十组来自两岸的亲子家庭踊跃报名参与,期待与“闽江三宝”相遇。

“闽江三宝”是哪三宝?记者了解到,“三宝”特指能在闽江河口湿地看到的三种世界级珍稀鸟类: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华凤头燕鸥,作为闽台两地共域鸟类的典型代表,其迁徙路线贯穿闽台两地,成为连接两地生态联系的重要纽带。

从2009年开始,两岸便开展了长期保护合作行动,两地每年轮流举办中华凤头燕鸥保育研讨会,将候鸟迁徙路上各个重要交汇点上的保护工作者凝聚在一起,协同开展资源调查、技术共享,积极开展种群保护和恢复行动,共同探讨保护新路径。

在研学课堂上,孩子们共同了解中华凤头燕鸥面临的生态危机和最新保护措施,一起在湿地公园生态鸟岛附近观察斑嘴鸭、琵嘴鸭、黑翅长脚鹬等众多水鸟休憩、觅食,还幸运地观测到黑脸琵鹭等珍稀鸟类。

为更好地保护候鸟,多年来,闽台不遗余力,在保护机制、宣传教育等方面携手共进。在去年召开的第七次福马磋商会上,福州市滨海湿地生态研究中心和台北市野鸟学会互换《福州马祖湿地生态保护合作共识书》文本,福州、马祖共同提出促进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湿地休养生息和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强湿地保护公众教育和宣传、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五点共识。

29日活动期间,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与长乐区梅花镇政府携手,共同为“榕台生态环保交流空间”揭牌。

友好相处:

寻找可持续的出入口

每年迁徙季,停歇于福州的水鸟数量达数万只。

身边的鸟多了,新烦恼随之而来。“候鸟田间啄食”一度让连江东岱镇山堂村的农户陈济华十分苦恼,除了照料农作物,他和妻子还得想办法减少飞鸟破坏庄稼造成的损失。“以前它们一进村就飞进田里,除了吃虫子,还吃水稻、豆类,赶都赶不走。”

农户要生产,鸟类要生存,怎么平衡?

山堂村在后续实践中探索出一套新解法:开辟出一亩半的“自留地”,聘请陈济华等当地农户帮忙管护,专供越冬鸟类觅食,这笔租金由200多名观鸟爱好者、摄影爱好者以及热心市民共同承担。

沿着海岸线向下,100公里外的福清江镜镇江镜村,则召集村里的党员干部和村民,自发成立全省第一支村级党员护鸟志愿服务队,每月定期巡查,避免有人非法架设鸟网以及非法打鸟、捕鸟等行为。

今年54岁的何明福便是其中一员。从养殖户到护鸟人,老何的心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做养殖的时候防鸟,现在不同了,反倒越看越可亲。”他说,“江镜每年过境的鸟类很多,不少是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我们尽可能劝导渔民科学防护,减少对鸟类的伤害。”

积极参与:

融入社会公众生活

观鸟多年,“鸟友”老洪感受到了不少变化:环境好了,鸟也多了,群众爱鸟护鸟意识提高了。不过即便如此,他发现,“人鸟冲突”仍然不可避免,例如捕鸟网难以杜绝,他自行拆除的捕鸟网就有近百张。

老洪的困惑也是群体的困惑——作为普通观鸟爱好者或是爱鸟市民,还能做些什么?

“人与鸟和谐共处,需要观念不断更新。”中山大学生态学博士、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梁丹建议,在与当地村民沟通时,要向村民普及背后的法律知识,“如果防鸟网或者捕鸟网捕捉到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他们也会有法律的风险。”

事实上,张网捕鸟本身就是一种违法行为。记者了解到,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于去年5月1日起实施,明确禁止使用猎套、猎夹、捕鸟网等工具进行猎捕;禁止使用夜间照明行猎、歼灭性围猎、捣毁巢穴、网捕等方法进行猎捕。

不用捕鸟网,如何合理地保护管理好广袤农田、滩涂?

梁丹表示,一方面,可以探索非致死性防鸟工具,鼓励科研机构、保护组织、网具公司和养殖户等多方共同寻求替代工具,在保护农产品产量的情况下减少鸟类死亡;另一方面,希望政府有关部门,积极推动政策的可行性研究,减少养殖户损失,例如通过渔业互助保险、商业保险以及增殖放流等项目进一步保障养殖户的利益。(记者蓝瑜萍)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