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山:问天要地,奋力打造现代化国际城市先行示范区

来源:东南网 | 作者: | 时间:2023-02-03

东南网2月3日讯(通讯员 仓萱)近日,自然资源部官方网站公布“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认定结果”名单,福州市仓山区光荣上榜。

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创建活动是经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批准,由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的一项国家级创建示范活动,旨在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营造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的社会氛围,推动自然资源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仓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创建活动,大胆创新,多措并举提升产业用地管理利用水平,大幅压缩审批时限,丰富产业用地供应和管理方式,高效精准契合产业用地需求,以“问天要地”的胆略和决心开展了金山工业园区橘园片区提升改造,全省首创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先租后让和工业园区企业自主提升等用地节约集约创新工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显著。

牢记使命,奋进土地资源节约使用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要求“把仓山建设成为福州繁荣、美丽、开放、文明的南大门”。作为福州“东进南下”战略的重要承载区,仓山区广大干部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努力把仓山建设成为福州繁荣、美丽、开放、文明的南大门,实现从边缘郊区到中心城区的华丽蝶变,一个现代化国际城市先行示范区从梦想走进现实。尤其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仓山区各镇街、各部门通力配合,在全省率先开展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橘园洲片区高标准厂房成为城市新的风景线和新兴产业集聚区,智能产业、生物医药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实现用地资源增量发展到存量精细化、高质量发展的“华丽转身”。

问天要地,打造产业用地集约利用新高地

“把工厂竖起来,问天要地!”,仓山区委主要负责同志向记者说道:“金山工业园区橘园洲片区占地共1300亩,提升前厂房高度不足20米,建筑面积不足57万平方米,企业外迁,厂房空置,随意改变用途现象严重,年产值仅十亿。我们提出来向空间要发展,问天要地的构想,大胆创新,以橘园片区作为试点,以“规划、规范、提升、示范、招商”10字工作方法,开展新型产业用地集约化利用探索,创新弹性容积率机制,率先开始工业园区标准化工作,向产业要效益、向空间要效益、向单位面积要效益。提升改造后,橘园洲试点片区一期四个地块占地150亩,原现状建筑面积仅10万平方米,今年已新增高标准厂房35万平方米,对接入驻了锐捷网络、亿力集团等26家企业,年产值突破280亿元,将重点培育发展智能产业、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预计3-5年形成千亿产值,金山工业园区荣获“省级示范数字经济园区”。

整个金山工业园区原工业用地约8500亩,现状产业面积180万平方米,通过政府收储提升、企业自主提升、整体景观提升等综合举措,将新增产业面积150万平方米,等于未新增一平方米土地,再造了一个金山工业园区,产值税收将翻两番。


突出实用,创新土地资源节约集约新体系


“深挖每一块土地的价值,加快低效用地的盘活,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争取更多的空间,努力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繁荣美丽开放文明的新时代新仓山”仓山区政府负责人说道。

打开电脑上的“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系统一张图平台”,点击“各类用地开发利用现状、规划指标、预测地价、开发成本和预计收益、开发潜力评分”等栏目信息,仓山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结合仓山区近年来出台的相关政策和片区控规,就能迅速了解地块的开发利用形式和发展潜力根据自然资源部的工作部署,仓山区成为2019年度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详细评价全国十个试点城市(仓山区作为唯一一个区级行政区域参加),通过摸底全区16万幢建筑状况和全区建设用地现状、用地规划情况,构建了详细评价标准、评价系统和评价成果库等评价体系,有效解决“利用效益评价”的难题,为空间使用“把脉会诊”,为全区产业用地开出了数字化“药方”。

“橘园洲待收储地块A、C、D、E四个地块位于乌龙江畔,三环路旁,交通便利,周边产业有一定规模,开发强度大,建筑景观要求高,可采取政府收储开发,国企代建的模式开发利用,以快速形成产业引导。”这是仓山区根据详细评价成果体系开出的一张“药方”。

目前,橘园洲片区一期四个项目进展迅速,成效显著。A项目占地面积47亩,5栋15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历时387天建设完工,并交付锐捷网络、宝宝巴士等企业入驻,从原来年产值不足1亿,一跃提高至80亿以上;D项目占地面积40.6亩,总建筑面积13.3万平方米,目前已竣工,引入省重点企业亿力集团等企业,年产值将从2亿元跃升到约50亿元;C项目占地面积32.4亩,总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2022年12月份已竣工,拟建设成为集“生产、培训、研发、生态、服务”于一体的都市型产业园区,预计年产值将从11亿元跃升到50亿元;E项目占地面积28.56亩,总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于2022年1月以全省首宗“标准地+”模式成功出让,目前已结构封顶,将打造百亿级“锐捷网络智能制造科创园”。

“园中园”的举措是仓山区根据详细评价成果体系开出的一张独特的“药方”。它充分论证并形成了仓山区原来部分园区内厂房存在闲置、土地低效利用等评价结果,同时结合仓山区产业发展导向、厂房用地性质及建筑结构等要素,提出“园中有园,以改代拆”的独特提升改造策略。

“先租后让”“弹性年限”是详细评价成果体系开出的破解产业用地成本高这个疑难杂症的一剂“特效药”。仓山区积极探索,抓住“成本”这个“牛鼻子”,以“先租后让”“弹性年限”等方式拟定精准的出让方案,在企业发展起步阶段,极大的降低对资金的占用,使企业能尽快地建设投产,直接降低了企业用地成本。

通过评价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在评价方法、成果应用等方面不断创新,形成了不少亮点,使区域规划有了更科学的依据,也促使正在推进的产城融合更精致,目前,该项试点已完成,试点经验在自然资源部官网向全国介绍推广。


一地一策,构建都市产业聚集新格局

“城区内不比郊区,每一块地都价值千金,这倒逼着我们必须惜地如金,对于每一块产业用地,每一处可用的产业用房,我们都必须充分挖掘、充分论证、充分调研、充分发挥政策空间和想象力,为每一块地找到适合自身的定位、招商企业和运营模式”仓山区政府分管资源规划的同志说道。

如何做到“产业精准匹配”,一是明确发展产业的导向。以产业为主导,规划先行,明确片区以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主导产业,园区改造提升后,聚焦主导产业,新增招商资源全部用于招引符合产业定位的上下游企业。二是一地一策,灵活多样的用地保障措施。根据各个地块控规和产业需求,灵活采用政府主导、国企开发、企业进驻的收储提升、企业自主提升、建设园中园模式、整体环境提升等措施。

为精准培育引导产业,加快项目落地,推动产业与城市建设有机融合,仓山区以问题为导向,借鉴省外先进城市的做法,抓住产业项目特别是高科技制造业落地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痛点与难点,坚持“标准规范、精准落地、产城一体、服务高效”原则,2022年1月,在仓山区金山工业区橘园片区E地块出让中,全省首创了“工业用地标准+总平和外立面风貌景观方案”模式,瞄准高端芯片制造产业需求匹配容积率、税收达产、投资强度、排放标准、产业准入等至少五项产业“标准”,确保土地要素配置符合高精尖企业发展实际,以企业项目承诺制和履约达产监管制度,防止提升改造走形变样;在履约监管协议中明确准入退出机制,设置税收达产“期中考、期末考”,扶引好企业,留住强企业,培养大企业,以高端定制厂房为载体,引锐捷网络落地仓山,将打造高端芯片智能智造厂区,助推该企业2022年11月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巩固成果,推动发展再上新台阶

2023年,仓山区将增强“窗口”意识,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抢抓省市大力发展四大经济机遇,培优做强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电商经济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抓住福州国际医疗综合实验区落地契机,推动“前沿医疗技术”及“境外药械创新监管”等政策落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更加旺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创建对仓山区的经济发展、重点项目落地、医疗综合试验区项目用地保障、历史遗留问题等都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仓山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用好示范县(市)优惠的土地政策,积极争取自然资源部、省、市自然资源部门更大力度的支持,在产业用地混合开发使用、土地资源资产资本互动和文旅产业零星地块集中供应方面继续探索,大胆创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仓山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利用获评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契机,继续加大推动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努力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繁荣美丽开放文明的新时代新仓山,奋力打造现代化国际城市先行示范区,全面打响仓山区域品牌,为福州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