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嘉宾为郭宅博物馆揭牌 刘垚 供图 东南网讯 3月14日,位于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郭宅村的“心远庐”,在历时一年多的修缮、装修之后,建设为郭宅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福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仓山区委书记蔡战胜,仓山区区委副书记、区长梁栋,仓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亦仁,以及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卢美松、福州市文物局局长吴聿建、郭宅村乡贤郭为民等领导嘉宾出席活动,并为郭宅博物馆揭牌。 近年来,福州仓山区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保护活用古厝,守住文化“根脉”、留住乡愁记忆上下足了功夫。截至目前,仓山区已建成22座村博物馆,既留住了乡愁,展示了文化自信,也激发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活力。 郭宅博物馆外景 刘垚 供图 郭宅博物馆(原名心远庐)建于1920年,距今已过百年。这里不仅走出了嘉里集团董事长、香格里拉酒店创始人郭鹤年,还培育了我国汽车工程领域的第一位院士,郭钦荣之孙、郭鹤年的堂侄郭孔辉。博物馆的馆名就是由华商领袖“亚洲糖王”郭鹤年题写,馆内的前言由原福建省文史馆馆长卢美松编写。 在揭牌活动现场,出生和成长在这座民宅的中国工程院郭孔辉院士特意录制了一段视频以表示祝贺。他提到,“心远庐经历过福州的两次沦陷以及家乡的光复和解放;日本兵和国民党军队的头目,都曾住过这里,她既充满过亲情的温馨,也承受过恶魔的蹂躏……郭宅博物馆承载着郭宅这个千年的古村落的历史,和百年心远庐的沧桑变迁,许多与心远庐关系密切的上一辈人,大多已经作古,我今年也已经年近九旬,有幸经历并见证了心远庐的荣辱变化和重新焕发青春,如今作为博物馆继续承载着家乡的发展变化,作为家乡铭记历史,积淀文化,激励后人的平台,终于有了她最好的归宿……”。 郭宅博物馆外景 刘垚 供图 “心远庐”其意取自陶渊明的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郭氏第一代华侨郭钦荣按照南洋风格所建造,大门门面为葫芦状的马来西亚风格,主楼前的花园里分别有两棵百年荔枝树和龙眼树,建筑占地面积825平米。因其年久失修,被鉴定为C级危房,盖山镇向市名城委申请启动应急抢修工程,于2020年10月修缮完成。 随着仓山区城市化进程,郭宅村2018年迎来了举村搬迁。时任福州市委常委、仓山区委书记蔡战胜在拆迁现场调研时,与镇、村干部谈到了郭子仪和郭鹤年的故事,问了一个问题:“郭宅拆迁后要留下什么?”盖山镇党委、政府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就是“郭宅博物馆”的由来。 郭宅博物馆内景陈设--前言 刘垚 供图 走进郭宅博物馆,仿佛打开了千年郭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幕幕生动景象、一个个鲜活人物映入眼帘:从唐朝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功高盖世,到明朝嘉靖年间十八勇士抗击倭寇抵御外侵,再到辛亥黄花岗起义三烈士舍身就义,又到抗日英雄郭奇珊英勇殉国,不禁感叹郭氏儿女一脉相承的英雄气概。“七星桥”边,郭宅白湖渡码头商船往来,络绎不绝,家家户户的竹编工艺品在这里被装上船只销往各地,赢得了“八闽竹编第一乡”的美称,不禁感叹郭宅人的心灵手巧!“六和亭”旁,讲述着华裔侨领郭鹤年从修身、齐家、爱国到富甲天下的创业故事,慈母郑格如“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也是失败之母”的谆谆教诲犹言之在耳,不禁感叹商业巨子为人做事的襟怀…… 郭宅博物馆内景陈设--六和之家心远庐轶事篇 陈仪供图 博物馆共有8个篇章,一楼是族裔贤俊篇,讲述“郭”姓的起源、郭宅村历朝的建制沿革、历代名人志士。六和之家心远庐轶事篇介绍心远庐的原主人家族的前世今生等内容;二楼有文物古迹、家风家训、兴学重教和竹编工艺等4个篇章,介绍郭宅村内的30多处文物和历史建筑、郭宅人兴学育才的故事以及郭宅非遗竹编工艺的发展史以及郭宅家风家训和传统文化。 传统拳法表演 陈仪供图 郭宅博物馆承载着千年古村落的历史,它是每一个郭宅人挥之不去的乡愁记忆。盖山镇主要负责人表示,希望把郭宅博物馆打造成一张推介郭宅文化,展示盖山发展、仓山蝶变的新文化名片。郭宅博物馆现在作为北大清华校友活动基地,还有古琴、竹编非遗等传承基地。在现场,就有古琴弹奏、竹编工艺和传统拳法表演等。开馆后博物馆每个月都会开办相关活动,让群众走进来,让古厝活起来。 竹编工艺展示 陈仪供图 以文脉为根,留住乡愁,促进乡村振兴,是郭宅人的初心。乘着乡村振兴的强劲东风,这座千年古村正破茧成蝶,美丽蜕变。仓山区主要领导表示,丰富的乡土资源承载着几代人的乡愁,是珍贵的历史见证,本着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理念,仓山区将村博物馆建设与文物及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相结合,在盘活文化遗产的同时,为古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刘垚 陈仪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