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东南网记者 林先昌 摄 东南网11月25日讯(本网记者 林先昌)25日上午,福州市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举行。会上,福州市发改委、工信局、商务局、金融监管局等部门负责人,介绍了福州相关领域“十三五”以来发展成就和谋划“十四五”发展思路、制定相关领域专项规划的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GDP连续跨越四个千亿级大关 “十三五”以来,福州市抢抓国家支持福建、福州加快发展的契机,福州新区、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海丝核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有力推进,推动GDP自2016年以来连续四年跨越6000-9000四个千亿级大关,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19年GDP完成9392.3亿元,预计GDP今年突破万亿元。人均GDP于2018年突破10万元,2019年达12.1万元。 城市发展能级提升。坚持“东进南下、沿江向海”,建成区面积增至30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至780万人。新区引擎明显,2016年-2019年新区GDP保持年均10%增速。“海丝门户”枢纽地位凸显,福州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量年均增长11%;截至今年10月,机场航线达134条。引领带动闽东北协同区发展,福州GDP占协同区比重57.3%。 产业发展活力迸发。加快“三个福州”建设,R&D研发投入总量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29.3%,较“十二五”末提升7.5个百分点;形成5个千亿产业集群、16个产业基地。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53.6%,较2015年提升4.9个百分点。 健全体制机制,改革开放纵深推进。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建成全市“一号、一窗、一网”政务服务体系。入选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城市信用状况综合排名由2016年全国第25位升至第3位。推动海丝沿线经贸纵深合作,2019年进出口贸易额2525.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5.3亿元。 改善民生福祉,交通设施日趋完备。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生短板加快补齐,社会事业重点领域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教育方面,2016-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投入616.4亿元,年均增长5.5%。至2019年底,学前幼儿入园率为98.7%,普惠性幼儿园学额覆盖率达85.4%,均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医疗方面,在全省率先实现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养老方面,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9.4张,居全省首位。交通方面,铁路路网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2倍,建成合福高铁、福厦、向莆等铁路干线约342公里;地铁1号、2号线通车运营;实现高速公路“县县通”,公路通车里程和公路网密度均居全省前列;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开工动建。 工业总量突破万亿新增4家千亿园区 “十三五”以来,福州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增动能、优服务,工业和信息化实现较快发展—— 工业总量突破万亿。2019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2位、东部沿海省会城市第1位。2019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2610亿元,是2015年的1.37倍;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 新增纺织化纤、轻工食品两个超两千亿产业。2019年纺织化纤产业产值近3000亿元,轻工食品产业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5大千亿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 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5年底的21.8%提升至2019年的26.3%,今年1-9月达到了29.3%,提升了7.5个百分点。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作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企业研发中心成倍增加。新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25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36家、市级82家,全市企业技术中心数量达296家,实现数量翻番。新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0家、省级49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27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百亿企业总数占全省三分之一。新增京东方、宝钢德盛、罗源闽光、锦江科技、奔驰汽车等5家产值超百亿企业(集团),总数达15家,占全省三分之一,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规上工业企业数从2015年的2302家增加到目前的2589家,净增长287家,增长12.5%。 信息化建设取得新成就。被授予全国首批“中国软件特色名城”、“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等称号,入围全国5G规模组网建设及应用示范城市。在全国率先开展窄带物联网水务项目规模商用,建成全国首个物联网开放实验室。截止目前,全市“上云上平台”工业企业达1700多家,通过两化融合贯标企业299家,数量居全省第一。 新增4家千亿园区。实现千亿园区零的突破,新增融侨经开区、福州软件园、长乐功能区、临空经济区等4家千亿园区。扎实开展软件园“一园多区”建设,打造“中国软件名园”。晋安湖、东湖、旗山湖“三创园”启动开发建设。 2016-201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2%,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8%;外贸出口额年均增长8.26%,高于2%的规划设定目标;“十三五”期间,全市实际到资62.9亿美元,截止2020年10月,已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60亿美元的104.8%。 “十四五”福州要这样做: 拉开发展框架,实现城市规模大突破。“强省会”。谋划闽侯、连江加快融入主城区,推进鼓台一体化发展,拉伸城市发展框架,力争“十四五”末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00平方公里左右。“强门户”。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错位发展、高效协同的世界级港口群。做大做强江阴港集装箱业务,打造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打造国内一流枢纽机场。加快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设,推进建设莆田、宁德至长乐机场城际铁路(F2、F3线),通过接轨国铁网络,实现“高铁进机场”。 要“强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R&D投入稳增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谋划建设“中国东南科学城”,把福州打造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东南沿海“三创”高地。 加大创新研发投入。重点布局优势产业、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攻关,强化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十四五”期间R&D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 构建万亿级环城科创走廊。串联三环路和绕城高速公路沿线的高新区、软件园及各类开发区,建设生态型国际化环城科创走廊。 建设高水平创新中心。打造创新主体集聚区,建设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 “强产业”。加快“三个福州”建设,坚持“扶引大龙头、培育大集群、发展大产业”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建设依托新基建的先进产业集群。“以一带百”,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带旧”,通过数字经济赋能,优化升级传统产业。 加快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科学规划园区,提升园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盘活园区资产,做强做大园区开发主体,持续加大园区建设投入,构建运转高效的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培育万亿级产业园区。 要“强保障”。深化各项社会事业改革,补齐重点领域短板,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和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城镇职工、农民、困难群体、高端人才等“四大群体增收计划”。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加快发展,提高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 推动教育事业均衡优质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发展,提升教育服务产业能力,滨海新城规划建设省职教城。 优化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推进养老服务设施补短板,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布局,加快建设智慧养老基础设施,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兴办中高端养老项目。强化养老机构服务能力,新增养老机构床位2.5万张以上。 采取积极措施扩大人口规模。在行政区划调整基础上,通过人口政策放宽、榕博会等措施,引进不同层次人才和人口集聚,力争“十四五”末城区常住人口超500万人。 “十四五”期间,福州继续把发展制造业作为福州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大引擎,坚持扶引大龙头、培育大集群、发展大产业,着力抓好工业园区、工业互联网“一实一虚”两大平台建设,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市,加快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扶引百亿龙头。加快培育一批优势龙头企业,实施“一企一策”,重点扶持捷联电子、恒申集团、永荣控股等百亿龙头企业,尽快成长为五百亿乃至千亿企业。支持高意科技、瑞芯微、博思软件等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发展壮大,成长为百亿企业或准百亿企业。力争到2025年,培育形成产值超百亿元企业(集团)20家以上。 加快培育千亿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补短板锻长板,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着力引进一批强链补链延链项目,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效应和较强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化工新材料产业突破千亿,全市形成6个产值超千亿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以及海洋装备等新兴产业,打造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力争到2025年,全市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