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碑亭(位于林则徐纪念馆) 林则徐教子 殷殷嘱咐见于家信 林则徐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林汝舟、林聪彝、林拱枢。 由于林则徐的政治抱负一直没有施展,因此他的大儿子深深体会到了父亲的艰难,一生只是一个翰林,潜心修史,一生都没有参言政事,同时他这一脉的子孙也多数归隐,并没有投身到政治中去。 相比而言,他的两个小儿子和他们的后代则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后来都从政,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也有一定的作用。比如他的第五代孙中就有一位成为民国最高法院的副院长,第五代孙凌青(原名林墨卿)成为我国驻联合国的第一位大使,可见成就不凡。 而四个女儿中,大女儿林尘谭嫁给了后来三坊七巷光禄坊的刘齐衔(之后的福州著名的电光刘家);三女儿林普睛嫁给了林则徐外甥、后来的两江总督、中国船政先驱(创办的“福建水师”)的沈葆桢,沈家也在三坊七巷(宫巷11号)。最小的女儿嫁给了一个秀才,叫郑葆中,郑家也住宫巷之中。 如今要问林则徐如何影响了三坊七巷、而福州又是如何成就了中国半部近代史?那么从“开眼开世界”之人的家族流传可以一窥究竟—— 林则徐做官到哪里,在他的房间总是挂着父亲亲笔题写的对联:“粗茶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父亲教给儿子林则徐的是胸怀天下,是始终不忘初心。 林则徐也留下了许多名言,他在给长子林汝舟的信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择友之道应尔也。”强调选择朋友的重要性。又教育儿子,“若于世事,则应息息谨慎,步步为营,若才不逮而思徼幸,或力不及而谋痨等,又或胸无主宰,盲人瞎马,则祸患之来,不旋踵矣。此为父五十年阅历有得之谈,用以切嘱吾儿者也。”是说做人要谦虚、要谨慎、要步步为营。 在查禁鸦片时期,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 林则徐办公桌(位于林则徐纪念馆内) 在给夫人的书信中写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是担当精神,不顾流俗,不怕外国势力内外勾结、威胁利诱。 这些名言日后都被视作为林家的传家宝,而林则徐以自己的言与行为他的后代们担起榜样。 他曾有过这样一句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林公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如果孩子比你厉害,你给他太多的物质、金钱,最终只会削弱孩子的斗志;反之,如果孩子不如你,更是没有必要给孩子太多的物质、金钱,因为由于孩子的智慧不足,最终只会让子孙们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只会给他们犯错的机会。这样的教育观念不要说在当时,即便在今天都属超前。 1839年,刚过完55岁生日的林则徐,提笔写了“十无益”。这“十无益”,既是林则徐自己的修行标准,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则,更被视之为系统的家风家训: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不孝父母,奉神无益。 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时运不济,妄求无益。 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不惜元气,服药无益。 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开篇首讲‘立人’。人者,仁也,心存仁善胜过最好的风水。“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讲的是“待人”。如果连自己最亲密的父母、兄弟都不能好好相处,又何谈其他呢?“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讲的都是“处世”。“读书”、“博学”、“聪明”的前提是要学会做人。如果不能文明礼让、友善待人、和谐相处,那么即使学识再渊博,也终不为世人及社会所接受。 朴素的“十无益”,成就了林公之伟岸;也惠泽了后代,以及生活在福州的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