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言实:加快福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考

来源:福州日报 | 作者: | 时间:2016-11-02

福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内部水系纵横交错,独特的地形条件使城区在遭遇暴雨时,既承担着排除内部雨水径流的任务,还面临着山洪的威胁以及闽江洪水的压力。加快福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妥善处理水资源的“渗、滞、蓄、净、用、排”,对于从根本上实现科学治水,构建生态水系,建设山水榕城,意义重大。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近年来,福州市高度重视城市水治理工作,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并于2016年5月1日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一是科学编制规划。早在申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前,福州市已提前着手编制《福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及17项相关规划。目前《福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已通过评审,确定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二是试点片区先行。确定了鹤林片区和三江口片区共57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37平方公里)为试点区域,按六大类18项指标进行分区管控,并按汇水分区分为6个子流域推进试点建设,两个试点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现已完成专家评审。三是完善制度及技术保障。在建设方案方面,编制了《福州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行动计划2016年~2018年》;在建设标准方面,出台了《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等45项配套政策以及31项标准规范。四是推进落实防洪排涝三年行动计划。根据省政府《关于印发实施城市内涝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2018年)的通知》要求,全面推进高水高排工程、沿江排涝闸(站)工程、城市易涝点改造以及雨水调蓄设施建设。五是加快黑臭水体治理。市政府已与各县(市)区签订责任状,快速启动中心城区41条(段)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和10个涝点改造,确保2017年全面完成工作任务目标。

虽然福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如试点建设进度偏慢、投融资模式尚未健全、人才与技术体系薄弱、社会参与热情不高等。笔者认为,福州海绵城市建设必须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福州城市实际,按照“项目引领、试点推进、政策配套、人才支撑、统筹兼顾”的思路,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步伐。

扎实推进试点建设。一是强化设计统筹。抓紧推进试点区域系统化设计工作,引入有实力、有经验的设计团队开展合作,尽快完成试点范围的在建项目设计变更、已建项目改造的方案深化工作。二是创新投融资模式。借鉴济南市做法,实行多个项目捆绑“肥瘦搭配”,明确PPP项目投资运营年限,适度提高社会资本的年化收益率。在系统化设计与分流域梳理项目包的基础上,加快试点片区综合项目包的PPP方案实施,加速完成PPP项目资格预审及首批项目PPP招标。三是及时总结经验。对路面改造等适合老旧城区道路海绵化改造的,及时总结相应的技术标准、建设规范,编制成册,及早在城区普及。四是同步启动两个试点片区建设。鉴于鹤林片区与三江口片区两个试点片区分别代表着城区不同地形地貌,对全市海绵化改造具有参考意义,在先行开展三江口试点的同时,加大力度同步开展鹤林片区试点,加快推进全市海绵化城市试点进程。

加大简易海绵化改造在旧城区的应用。一是加大露天公共场所的海绵化改造。通过在停车场、广场铺设透水路面或碎石路面并建设渗水井,在城市上游侧修建分洪水路,建设地下河将低洼地区雨水导入地下河,在城市河道狭窄处修筑旁通水道,在低洼处建设大型泵站排水等措施,增加日常雨水的吸收量。二是加大雨水收集系统在已建成居民楼、办公楼、商业综合体等构筑物上的应用。借鉴英国雨水收集系统做法,在屋顶设置U形槽,将雨水汇集到屋檐的某个点,再经过雨水管将雨水输送到池塘、储水井等容器内,每隔一段时间对容器内的水进行清淤处理,确保水质合格。三是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将老旧小区原有的人行道、停车场等硬质铺装改为透水铺装,绿地改造为下凹式绿地,在局部位置增加地上或地下雨水调蓄池,用于雨水回收。四是提升传统道路两旁绿化带滞水功能。将传统“凸”字形绿化带改为“凹”字形结构,绿化带的下层设置有多层沙石铺成的过滤层。充分利用土壤、植被滞水功能,将道路排泄口由下排式转为侧排式,通过雨水分流,形成阶梯式径流分解布局。

实施全方位的低影响开发行动计划。对现有各类市政基础设施、水利、交通、农业、矿山等工程类项目的设计规范和标准进行梳理,编制低影响开发可操作的工程技术手册,永久停止与低影响开发理念相冲突的工程类技术规范,彻底改变绿色发展与灰色发展两张皮的现象。现有进行中的工程类项目处于设计阶段的,及时变更低影响设计;处于建设初期的工程类项目可暂停施工,变更设计施工方案。建立工程项目低影响开发评估体系,并结合税收、奖补、经济处罚等杠杆进行调节。对现有工程设计取费标准进行重大修改,变按照工程总造价比例取费方式为按照面积、设计难度等资源环境因素的取费方式,保证工程项目资源节约、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建立健全配套政策体系。一是建立项目建设闭合管理体系。设定拟建项目在土地出让时明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在规划环节的“两证一书”、建设环节的施工图审查、开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城市规划建设管控环节对海绵技术要求进行把关,完善闭合管理机制。为海绵城市建设涉及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开辟询价绿色通道,加快补充相关的计价定额依据。二是创新水生态法规体系。出台全市统一的涉水法规,明确各方职责,切实解决九龙治水、部门推诿等问题。三是推进雨水利用强制措施。对居民小区、单位院落实行雨污分流,各入其管网。特别对黑臭水体的污染源采取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关停、整治到位,使雨水通过适度人工干预进入海绵体,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可返流、可利用的目标。

统筹生态经济效益。一是加大天然海绵体的保护与修复。根据城市总体建设发展规划,划定明确的禁止建设区以及限制建设区,强制规划“绿线”“蓝线”。加强驳岸、水质生态建设,严禁投肥养殖和雨污合流进入水体,并通过引入水植物培育、生态砌岸等现骨干措施的方式,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二是人工改造与建设生态海绵体。加大对人工园林绿地的建设力度,发挥人工园林绿地在排污以及削污中的特殊功能;对传统工业发展模式以及居住区建设模式进行重新规划,调整绿地布局方案,通过增设下沉式绿地的方式更好的利用地表雨水资源,遵循就地原则对雨水径流进行消纳;改造城市园林绿地建设,通过LID改进设计,提高绿地生态效益,并通过下凹式和滞留塘等形式,让绿地景观资源和雨水收集设施相结合,有效提升绿地的透水面积,在条件成熟时,按PPP模式组织经营和管理,让山水资源通过适度的人工措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载体。

强化人才培养及产业培育。一是加强本土技术力量培养。加大对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水文、气象、排水、园林等多学科、多方向的人员培训,组织人员到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成效明显的地市考察取经,引导专业人员在设计、建设和管理各个环节追求精细化,着力打造一支本土高水平的设计、监理、施工技术人才队伍。二是开展福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的专题研究,实现一个项目一个技术方案,以适应福州雨期相对集中、雨水比较丰沛、雨污合流普遍的客观现状要求。三是着力打造绿色海绵产业。积极组装以水资源为主的经营性项目,按PPP模式要求引进民营资本或企业资本,组建PV公司按产业化要求经营管理。建立福州海绵城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海绵产品产业园或海绵产品企业,严格准入制度,鼓励扶持有能力的企业开发一批质优价廉性价比高的海绵新产品、新材料,促进全市城市硬质建材向柔质建材转变,快速占领市场,服务海绵城市建设。

营造全民参与共建氛围。一是强化宣传报道。充分利用电视报纸以及微信微博等新旧媒体和城市公益广告、施工围挡以及设置醒目统一的项目介绍宣传牌,全面系统立体地宣传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让公众理解、支持和参与海绵城市建设,主动参与雨水收集、利用、小区海绵化改造以及海绵设施养护等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来,营造全民共建海绵城市的氛围。二是强化人员技能培训。设立福州海绵城市建设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海绵城市小常识、新政策与技术标准,形成有效的宣传互动监督平台;举办专题培训,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授课,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指导工作,不断提升各级各部门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三是广泛吸收社情民意。建立海绵城市建设重大项目事前听证及调研制度,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把群众的合理建议纳入海绵体建设,促进海绵化城市策略的顺利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