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荧屏热播 榕城人生活“倒带”(组图)

来源:福州晚报 | 作者: | 时间:2014-08-22

 

  《于无声处》

唤醒福建话剧的春天

第15集中,青年夏建国要用实际行动为“四五事件”平反贡献一点力量,他与田源到上海话剧社看话剧《于无声处》。看到该情节,家住白马路的国家一级演员李又子深有感触。

李又子介绍说,1978年上海作家宗福先编写了话剧《于无声处》,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激情。福建话剧团1978年也排演了该剧,而且设立了两个剧组,李又子在其中一组扮演男一号欧阳平。李又子说:“《于无声处》那时在福州特别火,老百姓需要提前几天到东街口的省人民剧场排队买票才能观赏到,它唤醒了福建话剧的春天。”

恢复高考时

有人竟然不相信

“邓小平”第11集和第12集的内容,主要是讲恢复高考。提到高考,现年65岁的知名画家董家樵说:“那时我在青州造纸厂当工人,听到这消息不敢相信,总以为这是一场‘骗局’,进大学怎么会轮到普通百姓的孩子,怎么能够做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我的同学和朋友有人考上,有人没考上,而我没去考。1991年,我作为文艺界‘自学成才’的标兵被特批转干。其实那时候如果我相信了并参加高考,也许人生之路会走得更顺些。”

  “换鸡蛋”

被说成搞资本主义

市民胡怡明认为,过去想拍这样的电视剧,恐怕不太可能。即使能拍,也不会像现在这样饱满。该剧让一些敏感的历史人物第一次在荧屏上出现,从艺术创作环节上感受到国家和时代的进步。

“邓小平”第15集,邓小平到广东某公社考察,一位农民告诉他,“当地县政府规定,家中养三只鸭子是搞社会主义,四只鸭子是搞资本主义”。当邓小平发现她家实际上养了12只鸭子时,这位农民吓着恨不得下跪。

胡怡明说:“这细节现在看起来很可笑,可在我记忆中却是真的。小时候,由于父亲是右派,我们被下放农村,每逢乡镇赶集,父母都想拿家中的鸡蛋去‘换’些实用的东西,由于担心被公社领导抓个现行,我们去‘换鸡蛋’都是偷偷摸摸的,唯恐被发现没收,说成是搞资本主义。”

福州也搞过

“包产到户”

曾经担任《天狗》《租期》《银饰》《为你而来》等电影策划兼制片人的肖锋说:“我是1978年进入福建省委党校的,记得当时受北京的影响,福州也展开了真理话题的大讨论。1980年,我受省委宣传部的指派,到闽侯祥谦公社进行包产到户的调研,后来写了份内参,通过《福建日报》呈送福建省委。”

“邓小平”让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回忆满满”,记者采访中也留意到不少80后、90后对此也津津乐道,他们也许不会定时守在电视机前观看,但他们会通过上网看视频,对父辈们的“致青春”赞叹不已。

(福州晚报首席记者 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