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州(新) > 有“福”之州 > 正文

胡也频:从福州走出的“左联”烈士

2025-11-18 09:45:13 作者: 来源:福州日报  责任编辑:陈巧玲   我来说两句

乌山南麓,一座青瓦白墙的古厝静默伫立。这里是“左联五烈士”之一胡也频的故居,也是一扇通往中国革命文学的窗口。季羡林曾评价胡也频是“一闪即逝却留下永恒光芒的人物”。而福州,正是这道光芒生发的土壤。

胡也频故居。记者 池远 摄

闽都孕育的文学基因

胡也频原名胡培基,又名胡崇轩,位于鼓楼区乌山脚下的故居,承载了他的童年岁月。

“这座占地274平方米的清嘉庆年间建筑,在2009年进行了全面修复,保持了穿斗式木构架、四面围合的格局,后门一条小路可以通向乌山。”胡也频故居工作人员欧城介绍。

故居通过胡也频创作的《中秋节》《登高》等诗词文章,对他的童年进行情景再现。1903年,胡也频出生于福州的一个戏剧世家。家族对戏曲艺术的传承,让他早早接触到叙事与表达。他原本家境丰裕,但祖父过世后,便家道中落。

因家境窘迫,少年胡也频只好辍学。在台江中亭街“祥慎金铺”的学徒经历,成为他认识社会的重要窗口。正如他在小说《到莫斯科去》中所写:“老板固然不把他看作一个人,先生们对于他也是非常的苛刻,甚至于比他高一级的师兄们也时时压迫他做一些不是他分内的事。”

对底层民众生存状态的切身体验和观察,后来都转化为胡也频笔下的生动叙事。可以说,福州不仅给予他文化的滋养,更是其革命理想的起点。

从福州走向真理之路

1920年,17岁的胡也频离开福州,辗转于上海、天津、北京等地。他渴望学生生活,求学之路却因破碎的社会现实几度中断。

在北京,胡也频以给公寓老板做杂事维生,在同住大学生的影响下,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及鲁迅等人的新文学作品。他拿起笔,要写出一个漂泊者饱尝“饥饿寒冷,孤单寂寞,冷淡的人世,和求生的奋斗”。

1924年,胡也频参与编辑《京报》副刊《民众文艺周刊》,第一个短篇小说《雨中》就是在这时发表的。开启文学生涯不久,他认识了丁玲,共同的文学爱好让两位年轻人走到了一起,并组成了家庭。1928年胡也频赴上海与沈从文共同编辑《中央日报》副刊《红与黑》,后又与丁玲、沈从文创办红黑出版社,主编《红黑》月刊、《人间月刊》杂志,出版《红黑丛书》《第二百零四号丛书》等。

这些文学活动,见证着胡也频从福州走向全国文坛的历程。“胡也频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鲜明阶段。”欧城介绍,前期作品再现底层民众生活,批判国民愚昧;中期表现知识分子与乡土气息的双重变奏;后期则完全转向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30年是胡也频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他被选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执行委员,担任工农兵文学委员会主席,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政治选择,与他文学创作思想的演变密切相关。

“以前不明白为什么要写,不知道写什么,还写了那么多,现在明白了,就更该写了。”胡也频一心追寻真理,夙夜忙碌,创作的《光明在我们的前面》歌颂了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红色地标的时代回响

1931年1月17日,胡也频在上海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预备会议时被捕。2月7日,他与其他“左联”会员被秘密杀害,年仅28岁。

“如果我终于不曾达到而就牺牲了,那也不是什么损失,因为我至少是向着这路上走去的。”在胡也频故居入口处,肖像之下刻着《到莫斯科去》中的一句话,成为胡也频的精神写照。

英雄从未远去。故居是连接胡也频与故乡的实体纽带,也是贯通过去与现在的精神枢纽。

1991年,胡也频故居被列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成为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年成为福州市党史教育基地;2021年2月,被列入福州市首批不可移动红色文物名录。这一系列身份的变迁,正是历史记忆的当代传承。

故居内的七个展区,从“童年的记忆”到“传承的事业”,完整呈现了胡也频如何从闽都少年成长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近年来,我们还通过感受一次VR体验、朗诵一首诗歌、参观一次展览、观看一部影片、进行一场教学、为革命烈士献一次花的‘六个一’系列革命传统教育活动,让青年一代感受这位‘榕城之子’的赤诚。”欧城说。

如今,胡也频故居暂时闭馆以待修缮。期待重新开放之时,有更多人走进这处红色地标,让英雄的故事更好指引人们前行。(记者 莫思予)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专题推荐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