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州(新) > 新闻中心 > 正文

台湾光复背后的福州力量

2025-10-26 19:31:46 作者: 来源:福州日报  责任编辑:朱琳   我来说两句

光复八十载 血脉永相连

台湾光复背后的福州力量

25日,在位于马尾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一楼临时展厅,正在举办的《忠勇壮烈——中国近代海军与抗日战争》主题展,吸引游客和市民驻足观看。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台湾光复80周年,25日是第一个台湾光复纪念日。2025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

作为距离祖国宝岛台湾最近的省会城市,福州与台湾一水之隔,在台湾光复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罗星塔下的船政人物雕像。记者 欧阳进权 摄

历史见证下的血脉相连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刻——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代表在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上向全世界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

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告诉记者,1945年10月,福州人、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李世甲奉命率抗战期间坚持在福州地区作战的海军陆战队第二旅第四团第二营、第三营接收台澎区日本海军投降。当年10月19日李世甲乘坐“海平”艇首先抵达基隆,后续部队从马尾分乘20艘帆船,于10月20日抵达基隆,陆续接收日本海军投降部队19000余人,集中收押遣返。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主官陈仪接受日本投降代表的投降书。

笔墨未干,欢呼已震彻云霄。被外族侵占奴役长达半个世纪的台湾,终于重回祖国怀抱。

左宗棠玄孙女左焕琛说,一个多世纪前,左宗棠就已十分重视台湾重要的战略地位,以非凡的魄力创办船政,成为中华民族探寻自强复兴之路的重要开端,今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台湾光复80周年,船政与台湾的渊源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生动见证。

船政时期建造的“通济”舰在抗战中沉江,该舰的舵轮如今是国家一级文物。记者 欧阳进权 摄

台湾近代化与福州密不可分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台湾近代化与福州密不可分。

1866年,左宗棠、沈葆桢创建船政,建立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科技能力最强的造船产业基地,创办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创下无数第一。

马尾区委史志室主任韩青说,福建船政创办的直接动力是鸦片战争后日渐加剧的海防危机,闽台一体、大陆和台湾休戚与共的形势日渐凸显。造船和工业生产对优质木材与燃煤需求迫切,台湾内山的樟木质地坚硬,基隆的燃煤品质优良,成为理想材料。大量台湾出产的樟木、燃煤经海运跨越海峡抵达福州,为船政舰船建造提供关键原料支撑,也是闽台同气连枝的生动体现。

“福建船政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不仅打造出‘建造战舰、培养人才’的近代军事工业体系,更以海洋为舞台,构筑起一条连接福建与台湾、中国与世界的历史航道。”陈悦说,1874年船政大臣沈葆桢率领船政水师官兵保台,与台湾民众一起挫败了日本侵略台湾的图谋。此后,开府、开山、开路、开矿等一系列建设事业奠定了台湾近代化基础。

“沈葆桢奏准清廷开山抚番,奠定了如今台湾东部、中部、北部的繁荣基础;沈葆桢奏准解禁召垦后,大批福建人、广东人坐船到台湾开垦荒地。有了这次大规模的闽粤乡亲赴台垦荒,台湾大片荒地成了粮仓、大片山地成了人声鼎沸的市镇。如果没有那时船政人请求朝廷增设台北府,就没有今天的台北。新竹的县名,就是沈葆桢起的,原来叫竹堑。台湾很多沿用至今的县名都是当时船政人起的,比如宜兰县、恒春县。这些都说明台湾与船政密不可分,台湾与大陆密不可分。”台湾知名人士林政则说。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内展示的布雷场景。记者 欧阳进权 摄

共御外侮的民族记忆

为抵御外来侵略、巩固海疆,沈葆桢曾上折提议架设福建与台湾之间的海底电缆,但未付诸实施。刘铭传继承沈葆桢遗志,在船政电报学堂毕业生参与之下,于1887年10月成功铺设海底电缆并投入使用。“这条电缆起自台湾沪尾(淡水)到福州川石,总长117海里,建成后,台湾的讯息转瞬即可传递到大陆,曾在海防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台湾历史研究所所长、福建船政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郭满说。

在中法战争中,台湾作为东南屏障的海防地位再次凸显。福州与台湾都成为法军重点进攻的目标。面对海上侵略者,福州与台湾军民以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的坚固防线,生动诠释了两岸共御外侮的民族气节,800余名福州将士血染闽江。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展现出顽强的抗争精神和民族气节。福建船政不仅为北洋水师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船政制造的部分舰船也编入了北洋水师,充实其战备力量。清王朝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船政学子和台湾人民共同开展了可歌可泣的反割台斗争,拉开两岸同胞共同反抗日本侵略、光复台湾的抗战史序幕。

“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民族记忆,福州在台湾光复的整个历程中贡献非常大。”多年来持续组织开展抗战纪念考察及黄埔军校纪念活动的台湾黄埔军校同学后代联谊会会长丘智贤说。

不久前,丘智贤联合福建省文史馆馆员陈名实、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台湾历史学者徐宗懋在福州启动“船政抗战史迹调查”项目。丘智贤说,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相关史料既在大陆也在台湾,两岸合作挖掘研究,才能够把这段故事更完整呈现,让更多人知晓。

在抗日战争时期,船政及其系列海军学校培养的海军官兵奋战在全国抗敌前线,参与了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敌后布雷游击战等一系列战役。他们用船政传承的铁骨,抗击了日本侵略者,书写下“凛冽可风”的英雄故事。如今,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二楼,一个被子弹洞穿的药盒和一套带有弹孔的海军布雷队制服陈列在玻璃柜内。这些物品的主人叫倪行褀,他出生于福州海军世家,是船政学堂更名后的海军学校航海班第七届毕业生。2008年,倪行褀和家人跨越海峡回到福州,捐出了这些珍贵物品。

千丝万缕的文化纽带

“可以说,福建船政与台湾命运紧密相连,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史诗。”郭满表示,以船政为纽带的交流合作富有成效,福建船政是两岸之间共克时艰、命运与共的历史见证,福建与台湾之间既存在有形的历史关联,也有无形的文化财富。时至今日,台湾还留有许多与船政有关的古迹,著名的有亿载金城、延平郡王祠等。

位于台南的安平炮台是台湾第一座西式炮台,由沈葆桢主持修建,城门内由他题写的“亿载金城”“万流砥柱”石刻依然清晰可见。这座炮台在中法战争和乙未年刘永福抗日时,曾发挥防御外敌的功能。

船是闽台之间往来的物质载体,妈祖则是舟行海上的守护神,妈祖信仰成为海峡两岸共同的文化信仰,在台湾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沈葆桢不仅主导了福建船政天后宫的营建,到台湾后按照福州天后宫的规制在台湾建造天后宫,在沿用福建船政楹联的同时,奏请皇帝御赐“与天同功”匾额。两岸天后宫历经岁月洗礼重建后,开展了密切的妈祖信仰交流活动。船政天后宫成为船政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众多台湾妈祖信众、船政后裔前来探亲寻根、朝圣观光。

台北有一座福州山公园,站在福州山公园之巅可以一睹台北101大楼的风采。台北城南有一条“福州街”,是部分机关办公地,高雄还有“福建街”,岛内各类福州美食也让“福州”声名远播,福州面馆、福州鱼丸、福州葱油饼、福州胡椒饼飘香街巷……

部分台胞将其家藏的与船政历史相关的文物捐赠给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让更多人得以了解船政与台湾的历史关联。去年底,台湾海军退役少校吕礼诗来到福州向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捐赠了本人的“台湾海军军官学校”毕业证书。吕礼诗1991年从“台湾海军军官学校”航轮组毕业,曾在海军服役18年,担任导弹巡逻舰“新江舰”舰长。

“毕业证书承载着青春与理想,我决定捐赠出来,是希望让更多人看到船政文化在台湾的传承,期待以我个人的一小步,推动两岸融合的一大步。”吕礼诗说。

台湾左营海军军官学校的前身为船政学堂,培养了严复、萨镇冰、詹天佑、邓世昌等一大批近现代名人。辛亥革命后,位于福州马尾的船政学堂先后改称福州海军制造学校、福州海军学校,后合并为海军学校,于1945年并入海军军官学校,1949年迁至台湾。

以史为鉴共创融合新篇

铭记历史,一场场活动在福州接连举办。

8月底,“烽烟淬魂 共铸中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台湾光复80周年图片展在福州台湾会馆开幕。10月,《忠勇壮烈——中国近代海军与抗日战争》主题展览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举办,通过展出相关历史文物与史料,唤起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铭记先烈功绩,传承抗战精神。

上周六,第二届闽江学院两岸融合发展论坛——“台湾光复80周年之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在福州举办。海峡两岸高校、科研机构近80位专家学者与会,共话光复历史、共叙统一前景。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在开幕式上致辞表示,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到《日本投降书》,形成了台湾回归中国完整的国际法链条,确定了台湾主权回归中国的法律地位。

一首承载着两岸青年共同记忆与情感的MV——《烽火记忆 两岸同声》日前在福州发布,这不仅是对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的纪念,更是两岸青年心灵相通、文化共融的生动写照。福建船政文化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MV的制作和快闪活动邀请了台湾辅仁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北艺术大学等学校的硕士、博士,以及福建省歌舞剧院青年艺术家等参演。

作为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省会城市,福州坚持两岸融合、先行先试:推动福马“同城生活圈”落地政策两批共20条,海峡青年发展型城市落地政策两批共17条;举办海峡青年荟吸引大批台青参与;“小三通”客运量持续增长;深化榕台海洋融合发展,福马产业合作园区落地一批马祖企业项目……未来,福州将持续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坚持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先行城市,打造台胞台企台青登陆第一幸福家园,共同守护“家”的完整,共同增进“家”的福祉,共同创造“家”的新辉煌,助力福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取得更多成果。(记者 欧阳进权)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