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福州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见证
2025-10-10 09:18:00 来源:福州日报 责任编辑:朱琳 我来说两句 |
白墙黛瓦间,游客们举着手机在爱心树前排队留影;青石板路上,孩子们捧着鱼丸公仔欢快奔跑;水榭戏台边,悠扬的曲音与观众的喝彩交织……国庆中秋假期,三坊七巷迎来如潮人流。 眼前这幅古今交融的鲜活图景,源于一场跨越30余年的守护与重生。从昔日的沉寂到今日的繁华,它已成为福州文化遗产保护最生动的见证。 游客在三坊七巷打卡。记者 池远 摄 保护缘起 留存城市记忆 每次走过这片坊巷,三坊七巷老住户、志愿讲解员陈永建都会想起那些照亮中国近代史的名字。陈永建经常到坊巷转转,向游客讲述坊巷故事,“从这里走出的名人有400多位,包括‘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的严复,‘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林觉民……”今年已经76岁的他见证了坊巷的重生。 时光倒回20世纪80年代,城市化浪潮席卷而来,作为福州城市根脉的三坊七巷一度面临被商业开发吞噬的危机。 在坊巷北隅,林觉民故居的门前,文物保护石碑上的“拆”字清晰可见,这座古厝的命运曾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思考。 转机发生在1991年。“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以一场现场会改变了三坊七巷即将被拆除的命运,并将其陆续修缮、保护起来。 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不仅及时挽救了濒临消失的古老街区,还确定了加强文物保护的七件实事,由此衍生出惠及长远的“四个一”机制——成立一个文物局、一支考古队,增加文物部门一颗“印”,每年安排文物修缮经费100万元,为福州的古厝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 修旧如旧 传承历史文脉 国庆中秋假期,宫巷26号的沈葆桢故居门前游人如织。这座去年完成修缮的明代古厝,以其“修旧如旧”的独特魅力,成为三坊七巷热门的打卡点之一。 “这座古厝混合了明清以及民国的建筑风格,在修缮过程中,我们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严格按原状修复,既要保留各个年代的建筑痕迹,又要保持古厝本身朴实的风格。比如插屏门,游客能看到大漆脱落后裸露的布坯,修缮就保留原貌。”文物专家邱守廉告诉记者。 这样的修复理念,源于2006年启动的三坊七巷全面保护工程。当时三坊七巷以林觉民、冰心故居为古建筑修复试点,按照“镶牙式、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的修复模式,不破坏原有格局,呈现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和建筑风貌。福州先后出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搬迁修复保护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确保保护修复有规可依。 漫步在修缮后的古厝间,可见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匠心智慧。古朴的木构件连一颗铆钉都严格遵循古法制作,彰显着“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修复理念。而承担这些精细工作的,多是本地民间工匠——他们精通古法木工、土工技艺,用布满岁月痕迹的双手,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建筑记忆。 穿行在三坊七巷,这样的修复故事仍在延续。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2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100余处未定级文物点、历史建筑及传统风貌建筑的修复工作。专业团队与能工巧匠的默契配合,让“从修一座到修一片,再到保护一座城”的愿景逐步照进现实。 古韵新生 融入当代生活 从“保下来”到“活起来”再到“火起来”,活化利用理念的更新,让三坊七巷处处洋溢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机。 长假期间,同利肉燕老铺前排起长龙。店内,捶打声此起彼伏。第四代传承人陈君凡正手把手教游客制作肉燕,从捶肉、擀皮到包制,每个环节都让体验者兴致盎然。 转过街角,活化利用的古厝各具特色。叶氏民居变身的福建非遗博览苑内,游客正在欣赏精妙软木画;二梅书屋改建的福建民俗博物馆里,游客亲手制作拓印福字、锡纸浮雕等传统工艺品;位于南后街50号的茉莉花茶文化馆,每年举办百余场窨花制茶体验活动,成为海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数字技术更让古厝“开口说话”。在林觉民故居,声光电技术重现《与妻书》的动人场景,让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太震撼了!”大学生小郑感叹,那些文字突然就有了温度。 文创店铺前总是排着长队。流苏花冰箱贴、“爱心树”帆布袋、马鞍墙书签……这些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设计让年轻人爱不释手。“我要把这个马鞍墙书签送给室友,让她也了解福州文化。”来自北京的游客小王精心挑选着礼物。 三坊七巷接待游客量已连续多年突破千万人次,这片千年坊巷正以鲜活的姿态,守护着福州的根与魂。(记者 燕晓)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