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社区:“关心下一代 闽都科普行”非遗创新科普专场活动举办
2025-09-06 20:13:0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巧玲 我来说两句 |
东南网9月6日讯(本网记者 朱琳 通讯员 林鹏群)9月6日上午,三坊七巷社区里老少齐聚,“关心下一代 闽都科普行”非遗创新科普专场活动在此温情启幕。此次活动核心在于打造“闽都科普共学堂”,以“科技解码非遗”为抓手,让“共”字成为老少携手传承文化的密钥,翻开闽都文化代际传递的新篇章。 签约共建。三坊七巷社区供图 签约仪式上,福州市科普协会与三坊七巷社区签约共建“闽都共学堂”,这不仅是科普与文化的牵手,更标志着一个老少共享的互动平台正式落地——未来这里将成为老人传递传统、青少年实践创新的“共学空间”。“闽都共学堂”签约落定后,莅临领导与专家围绕三坊七巷文化发展、非遗与科技碰撞展开热烈研讨。市关工委领导表示,三坊七巷不仅是承载闽都文化根脉的建筑集群,更是鲜活的人文载体,“共学堂”需以科技为桥,锚定“科技+人文”融合的核心方向。要聚焦三坊七巷里关于科技领域的“人文挖掘”,比如:林徽因、萨镇冰等,也可通过数字技术还原古厝里的家风故事、匠人过往,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文化背后的温度,这正是“闽都共学堂”搭建老少共学平台的初心所在。 专家们则围绕“非遗+科技”的实践路径展开补充:作为闽都文化的“活化石”,三坊七巷的非遗传承既要守住古厝肌理与老技艺的文化根魂,更需借“共学堂”搭建老少互动桥梁。他们提出,科技应成为传统与青年间的“翻译官”——比如让老匠人参与非遗数字内容设计,用青少年易接受的科技形式解读传统技艺,推动文化传承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活化”,真正实现代际间的文化接力。 孩子们体验VR。三坊七巷社区供图 “闽都童玩区”里“共”味十足。一场融合反法西斯80周年九三阅兵元素的科技军事体验活动热闹非凡。孩子们头戴VR设备,瞬间“置身”九三阅兵现场——眼前是劈波斩浪的航空母舰模型、翱翔蓝天的战机编队,指尖轻触虚拟界面,还能近距离观察装备细节,不时发出阵阵惊叹。一旁的老同志正与孩子们互动,他们时而指着屏幕里的航母甲板,向孩子们讲解舰载机起降原理,科技体验成了传承爱国情怀的纽带,让强军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扎根。体验过后,温情仍在延续。爷爷奶奶们、小朋友们与青年志愿者们一同化身“小小科学家”,围坐在一起组装木质小猴。大家你递零件、我调角度,看着亲手组装的小猴在绳索上完成连续翻滚,不仅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更在协作中锻炼了观察力与动手能力,让“共玩、共学、共成长”的快乐在童玩区久久回荡。 大学生志愿者指导老年人使用手机剪辑。三坊七巷社区供图 “闽都银龄学堂”里,老年学员们也在积极拥抱科技,他们围坐屏幕前,眼神满是对新事物的期待。大学生志愿者俯身为老人们手把手指导,耐心拆解AI语音转写、一键成片的操作步骤——从导入实地采风的三坊七巷素材,到用语音转写为黛瓦粉墙、古厝飞檐标注解说,再到一键整合软木画、脱胎漆器等非遗作品的镜头,老人们的指尖在键盘上慢慢摸索,却难掩兴奋。这过程中,老人们不仅真切触碰到科技的便捷与乐趣,顺利实现“银龄触网”;更让非遗项目借数字载体焕新亮相,自然推动“文化出圈”,最终达成科技暖银龄、文化活时代的双向赋能。 此次活动的成功,不仅为闽都文化传承按下“科技赋能2.0”加速键,更让“共”字成为驱动传承的核心引擎:老年学员带着岁月沉淀的文化记忆,青少年志愿者携着蓬勃的创新活力,二者在科技搭建的平台上碰撞交融,彼此滋养、携手成长。 活动合影。三坊七巷社区供图 后续,三坊七巷社区将推动“共学堂”进一步延伸触角,把非遗传承与科技应用、四点半课堂深度绑定。通过开展科技非遗体验营、代际科普市集等特色活动,相信在科技与文化的双重助力下,闽都文化定能在新时代绽放更绚烂的光彩——既为关心下一代教育事业筑牢根基,也为文化传承注入鲜活动能,让千年文脉在代际接力中持续焕发新活力。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