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州(新) > 新闻中心 > 正文

闽江旧船藏岁月 动人渔歌唱新生

2025-08-15 12:38:43 作者: 来源:福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巧玲   我来说两句

台江推动疍民文化传承与发展

闽江旧船藏岁月 动人渔歌唱新生

连家船停泊在连家船民上岸纪念广场旁的码头边,悠悠江水拍打着船只,船尾的斑驳纹路藏着历史上一个特殊群体与水共生的记忆。他们被称为“疍民”,也被称为“连家船民”“水上居民”。连家船是他们漂泊的家,承载着无数悲欢与岁月沧桑,更孕育出独特的疍民文化。

连家船停泊在连家船民上岸纪念广场旁的码头边。

舟楫为家 傍水而生

闽江学院党委书记叶世满主编的《福建连家船民新生》一书中提到:“据20世纪40年代末的统计,分布于闽江下游长约20里的两岸,相对固定的连家船民计有3731户17235人……数量众多的‘福州船户’,也成为昔日福州的一个标签。”历史上,台江一带,尤其是万寿桥(今解放大桥)附近,洲多、屿多、沟密,成为疍民的聚集地。

“我出生在如今台江码头附近的一艘连家船上。船头是工作区,船中央是货物区,船尾是生活区,一家十口挤在不到10平方米的船上,最怕的便是台风和洪水。在船上,我们得盘腿坐着,屈膝睡觉,想要通过狭窄低矮的船舱,只能爬行。”福州市水运公司退休职工郑和鑑曾是闽江上的一名连家船民。

台江的疍民多以运输业为主。郑和鑑介绍,凭借熟悉闽江水文,他们将手工开采的卵石和砂子从闽清以及闽侯白沙等地转运至福州各城区。“20世纪40年代前,疍民的生活经济来源主要靠从福州购买一些咸货,再划船到南平和三明尤溪一带兑换木材、柴火等,再运回福州出售;还有的靠捕鱼摸虾、摆渡(运客)及上岸打短工来养家糊口。”郑和鑑表示,疍民还会在船上养一些家禽来改善生活,逢年过节杀鸡杀鸭,聚餐聊天。

生活的清苦没有磨灭疍民对美好的向往。疍家女人不仅把船收拾得干干净净,还用红、黄、绿三色油漆,将生活舱刷得美丽整洁。为了生产生活方便,她们用油把头发抹得整整齐齐,再盘成螺髻,插上银簪。

海丝帆影 上岸新生

疍民的故事不止于闽江两岸。《福建连家船民新生》中提到:“明朝政府曾招募连家船民进入水师……这是连家船民社会分化的一个重要方向。”

据史料记载,明初朱元璋曾派福州河口“闽人三十六姓”赴琉球,其中造船、航海者多从疍民中挑选。他们凭借着精湛的航海技术和面对大海的无畏勇气,远赴琉球,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使者。

《福州内河史话》中写道:“在中琉航海交往中,疍民不仅崇拜并传播天妃信仰,还崇奉陈文龙、陈靖姑等,并把拿公信仰也传到了琉球。”

沿江向海,追波逐浪,以船为家,疍民在风吹浪打中艰难而又顽强地生活着。在福州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疍民们逐步离开连家船,分批上岸,告别“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日子,开启了安居乐业的幸福新生活。

去年2月,作为福州市委市政府“两江四岸”整体品质提升工程,位于闽江公园闽水园的连家船民上岸纪念广场项目正式启用。广场通过连家船实景、浮雕墙、影雕墙、报刊栏,全景式展现了连家船民“搬上岸、住下来、稳下来、富起来”的生活历程。

渔歌传唱 时代新声

“一字这字像扁担,关公刘备请先生……”每当月夜,疍民们总会唱起一首首动人的渔歌。唱渔歌是疍民日常生活中极具特色的部分,歌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盘歌和贺年歌最具特色。

2009年5月,“福州疍民渔歌(福州疍民盘诗)”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传承疍民渔歌文化,台江区先后组织了多次采风活动对渔歌资源进行深度学习。同时,借鉴当下流行的音乐体裁,进行疍民新渔歌创作。

其中,《疍民新歌》参加国内多项大型民歌活动,让疍民的故事随着歌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福州疍民渔歌》荣获“浪漫北部湾”第三届全国(钦州)渔歌邀请赛钦州湾金奖;阿卡贝拉《新疍民谣》参加“江风海韵”沿江沿海城市文艺联盟成立暨“‘盐’里精彩”优秀文旅融合作品展演展示活动首场展演,受到高度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福州市国货路小学与台江区文化馆联手,在校内建立疍民渔歌传承基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此外,台江区文化馆还以疍民渔歌为创作元素,打造大型沉浸式民俗音乐剧《水中厝》,进一步推动疍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曾经那些飘荡的船影、悠扬的渔歌……如今正以新的姿态,融入城市的肌理,在新时代绽放出别样的文化光彩,深情演绎着连家船民的前世今生。(记者 林舒颖 刘露/文 叶诚/摄)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