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州(新) > 新闻中心> 正文
分享到:

秋迁候鸟“先遣部队”抵达福州 闽江河口湿地迎来观鸟佳期

2025-08-08 15:37:58 来源:福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巧玲  作者:

秋迁候鸟“先遣部队”已抵达福州!记者从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获悉,近日闽江河口湿地开始出现秋迁候鸟的身影。这意味着,闽江河口湿地迎来观鸟佳期。

黑尾塍鹬数量显著增多。福建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矶鹬。

秋迁候鸟“先遣部队”增多

据介绍,秋迁候鸟的身影中,红脚鹬(yù)、黑尾塍(chéng)鹬和铁嘴沙鸻(héng)等“先遣部队”的数量显著增多,红脚鹬约550只,黑尾塍鹬约1000只,铁嘴沙鸻近1000只。同时,夏候鸟鸥类的种类和数量则逐渐减少。

大的为大白鹭,小的为青脚鹬。

现在这个时节,观鸟容易遇到秋迁过境群体,它们带来了迁徙季独有的画面——比如,500只至600只红脚鹬同时出现在一个退养还湿池塘里,700多只蒙古沙鸻在滩上栖息。它们可能只停留两三天,甚至更短时间,就继续往南赶路。

此时节,遇到偶见鸟类的概率比较高。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科研监测科科长高居娟透露,目前湿地处于冬候鸟还未到达、夏候鸟陆续迁走的季节,鸟类以鸻鹬类数量居多,包括环颈鸻、铁嘴沙鸻、黑尾塍鹬、翘嘴鹬、红脚鹬等,其中一些是过境急先锋。鸥类主要是白额燕鸥和黑尾鸥。

黑翅长脚鹬。

新增记录白喉针尾雨燕

据了解,4月和10月前后均是鸟类迁徙过境高峰期,种类比较丰富。比如,去年闽江河口湿地新增记录鸟类领鸺(xiū)鹠(liú)、红脚隼、青藏沙鸻、松鸦均是在这个阶段记录到的。此外,还有黄胸鹀(wú)、东方鸻、针尾沙锥等罕见物种。

今年新增记录到的是白喉针尾雨燕,它在福州比较罕见。白喉针尾雨燕,是雨燕目雨燕科针尾雨燕属的鸟类,属于大型针尾雨燕属鸟类,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部,以及西伯利亚中部至俄罗斯东北部等地。它们以独特的白色喉部和背部淡灰色为显著特征,体长约20厘米,重110克至120克,体态粗壮,呈桶状。

季节不同到访候鸟各异

闽江河口湿地鸻鹬类不同群体的到达、停留时间不一样。历年调查数据显示,每个月均可调查到30种以上鸻鹬类水鸟,以11月、12月数量居多。

雁鸭类一般在每年9月中下旬开始陆续抵达闽江河口湿地,11月种类和数量均达到高峰。次年2月,它们开始陆续离开,小部分斑嘴鸭会留在闽江河口繁殖。

闽江河口湿地的鸥类主要是夏候鸟,7月、8月数量最多。

综合来说,闽江河口湿地的最佳观鸟时间为11月左右,此时过境鸟类还未飞走,越冬鸟类陆续到达,数量和种类达到全年高峰。

白喉针尾雨燕。通讯员 陈坦 摄

加强巡护款待远来“客人”

目前,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正加强巡护,减少人为活动对远来“客人”的干扰:及时调控池塘水位,确保适合水鸟停歇;加强监测,包括对鸟类种类和数量的监测,以及对疫源疫病的监测。

近年来,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通过退养还湿、入侵植物治理、海漂垃圾清理、湿地修复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湿地生态环境,提升了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这些措施不仅恢复了湿地的生态功能,还为水鸟提供了更多样的栖息环境,使这里成为候鸟的重要栖息地。同时,还加强巡护队伍建设,确保湿地生态系统安全。

闽江河口湿地俯瞰。陈捷阳 摄

相关链接

候鸟是迁徙的“时空旅行者”

候鸟是指因季节性气候变化、食物资源波动或繁殖需求,而定期进行长距离、周期性迁徙的鸟类。其迁徙行为由基因与后天学习共同驱动,是鸟类对环境变化适应性进化的结果。

候鸟的核心特征就是迁徙。根据迁徙季节的不同,候鸟可以分为夏候鸟、冬候鸟。夏候鸟指的是春季迁至繁殖地,秋季返回越冬地的鸟类。冬候鸟指的是秋季迁至温暖地区越冬的鸟类。

迁徙中,鸟类的导航机制复杂,它们可以通过太阳、星辰位置定位,或者通过体内磁铁矿颗粒感知地球磁场定位,或者依赖海岸线、山脉等地理标志定位。不同鸟类迁徙的导航机制不完全相同,有的候鸟可能利用多种定位方式。

为应对迁徙,鸟类在迁徙前一般会通过储存脂肪、增加体重来应对将要发生的长途迁徙,比如北极燕鸥。

此外,迁徙会使鸟类身体结构发生微妙变化。比如,经过连续飞行后,斑尾鹬的肝脏会缩小,以此减轻飞行负担。(记者 陈坚/文 通讯员 郑航/摄)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