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店前村靠绿色转型盘活资源创造收益
2025-08-05 09:46:45 来源:福州日报 责任编辑:陈巧玲 我来说两句 |
当下,在闽清池园店前村,是一派火热景象:芋头基地里硕果累累,等待成熟与收割;后洋架工业区内人声鼎沸,陶瓷灯头正不断产出;村水电站内机器轰鸣,奔流的活水创造着稳定收益……多种产业齐头并进,为店前村乡村振兴创造强劲动力。 电瓷灯头产业是店前村的传统产业。然而,村民们过去长期采用土法制作灯头,产品粗糙,价格低廉。车间内使用的薪柴与煤炭常常污染环境,企业也多次被责令停工整顿。 曾经的优势产业眼看着成了“烫手山芋”,怎么办?店前村党支部下定决心:保护绿水青山,加速电瓷产业“煤改气”转型升级,走清洁化生产的道路。 “转型升级所需求的资金较多,但清洁化生产迫在眉睫,不能干等着拨款。”村党支部书记黄家忠表示,村党支部多管齐下,综合采取上级扶持、银行贷款、企业出资等多种渠道,累计筹集资金1100万元,对5家电瓷生产企业实行“煤改气”技改项目。 而今,再走进店前村内的鑫城电瓷企业,成品车间内已焕然一新,再也没有了刺鼻的煤气味。“灯头成本上升10%,但成品率达99%,较过去提升了10%;灯头的销售价格也上涨了,货品更是供不应求。”企业相关负责人笑道,“煤改气”之后没了停产的担忧,生产马不停蹄。 据悉,“煤改气”后,该厂去年销售收入达985万元,比上年增加近300万元。增长的红利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每个月工资6000元,工厂就在家门口,比起去外面打工,不但轻松,挣得还多!”村民老黄笑道。 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店前村还因地制宜盘活现有资产,发展集体经济。店前村水电站始建于1973年,2016年被洪灾冲垮了渠道与机房后长期荒废。2019年起,店前村自行筹集资金,再加上上级扶持,顺利重建水电站。 “现在水电站的装机容量也进一步扩大,年发电收入可达40万元,每年可得利润28万元。”黄家忠介绍,加上每亩18元的山地流转护林费,每年两项村集体收入合计超过50万元。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店前村还着力探索现代特色农业,流转闲置土地,连片建立芋头、蔬菜、果树、毛竹等四个农林基地3700亩,基本实现农作物规模化种植,农户每亩地增收超1000元。如今的店前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盘活现有资源,激活乡村产业优势,沿着这一思路走下去,乡村振兴不是梦!”面对未来,黄家忠满怀信心。(记者 阮冠达 通讯员 陈其彬)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