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社会实践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
2025-07-30 20:12:2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巧玲 我来说两句 |
东南网7月30日讯(通讯员 吴元华 陈舜钰/文 林娜/图)7月7日至25日,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标艺薪传 青耘新章”实践队前往福州市仓山区山海恒达标本博物馆,开展为期19天的社会实践活动。9名动物科学专业学子以“守护自然遗产、传播科学知识、培育生态理念”为宗旨,通过标本系统整理、科普宣教服务、校馆协同育人等实践形式,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实践队员正在用智慧终端对标本进行入库登记。 实践队员化身“生命档案管理员”,以匠心守护自然遗产,以科学精神传承生命密码,全面启动系统性标本整理工程。在博物馆专家指导下,队员们通过查阅《中国动物志》及智能识别工具比对,遵循生物分类学七级分类体系(界、门、纲、目、科、属、种),对东北虎、丹顶鹤、中华鲎等珍稀标本进行科学归位,同步完成标签核对、数据测量与智能录入,累计完成 6000 件标本的分类整理与标签规范化工作。在数据测量环节中,队员们以毫米级精度记录标本特征,对标本进行“体检”:蓝闪蝶翅展12.5厘米、鹈鹕体长115厘米……6000余条精准数据通过智能终端录入博物馆数据库,构建起数字化“生命档案”。经博物馆统计,标本管理效率提升40%,为科研教学与科普展示奠定坚实基础。“每一个标本都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我们用严谨态度守护这些无言的生态密码。”实践队员林娜在工作日记中写道。 实践队员进行讲解金丝猴。 立足标本资源开展科普惠民服务,实践队创新推出“标本+教育”模式,联动博物馆“同学号”暑托班打造20余场特色课程,覆盖40余名青少年。“鸟类大侦探”课程通过标本观察与飞凤山实地观鸟,引导孩子们发现羽毛结构的生态适应性;“深海护卫队”剧本杀以蓝眼泪生态为主题,在沉浸式体验中传递海洋保护知识;“小小讲解员”培训则让青少年化身科普使者,在实践中提升科学素养与表达能力。暑托班学生张煜轩在反馈中写道:“通过中华鲎标本讲解,我知道了这种‘活化石’的生存智慧,未来要成为生态守护者。” 实践队带领暑托班前往闽江河口湿地公园。 此次实践活动构建了“实践-研学-科普”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实践队选择闽江湿地博物馆、福建博物院自然馆作为暑托班特色研学基地,既丰富实践内容,又彰显生态科普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在闽江湿地博物馆,队员们通过实景展示与多媒体解说,直观了解湿地在生物多样性维护、气候调节等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在福建博物院自然馆,专业讲解员带领队员系统学习地球生命演化历程,互动体验区的沉浸式设施深化了自然科学认知,专家讲座则引导队员从多维度思考生态保护的现实意义。实践队员张书瑞表示:“跨馆研学让我们跳出单一标本看生态,强化了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担当。” 实践队与孩子们结营合影纪念。 作为福建农林大学“校馆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实践,活动期间,实践队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题开展理论学习,将标本整理、科普服务、场馆研学的实践体验转化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鲜活素材。博物馆负责人表示:“农林大学学子用动物科学专业知识激活了标本资源的教育价值,双方将以此次实践为基础,在课程开发、技艺传承等领域深化合作。”据了解,校馆已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计划未来三年联合开展标本制作技艺传承项目,培育兼具专业素养与科普能力的青年人才队伍,深化“三下乡”社会实践品牌建设,持续为生态文明教育贡献青春力量。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