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为民初心 擘画幸福榕城——福州棚屋区改造座谈会发言摘登
2025-07-03 13:14:41 来源:福州日报 责任编辑:陈巧玲 我来说两句 |
棚屋区改造,是城市发展长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当人民城市理念照进现实,福州以苍霞棚屋区的蜕变新生为例,用25年的时光,书写了从“忧居”到“宜居”的幸福篇章。 从温暖回忆,到匠心规划,再到制度之思,2日的福州棚屋区改造座谈会上,政府部门、苍霞棚屋区改造亲历者、专家学者回首往昔,畅想未来,共绘城市更新、品质提升的新蓝图。3日,本报摘登部分与会者发言以飨读者。 从“纸褙台江”到人居典范 台江区委书记 孙利 2000年7月2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走入苍霞棚屋区,留下“请给群众捎个话,政府会把好事办好”的为民承诺。这一殷殷嘱托,成为台江干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强大精神指引。25年来,台江历届区委、区政府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推动台江从昔日的“纸褙之地”蝶变为今日的“幸福之城”。 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城区蝶变的红色动能。以“一切为了人民”作为城市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我们始终将城市更新作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将党建引领贯穿于规划设计、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的全周期,2023年苍霞新城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获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坚持人民至上,书写民生改善的“幸福答卷”。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我们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用心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城市更新既有“力度”、更有“温度”,让人民群众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 坚持品质为先,绘就城市发展的时代画卷。我们始终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坚持系统规划、分步实施,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品质提升,让城市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苍霞棚屋区改造经验,我认为最核心的是,将人民需求转化为制度设计,最终实现物质更新与文明提升的双重蝶变,为新时代城市更新提供了“民呼我为、久久为功”的鲜活范本。 以人民城市理念推动高质量城市更新 市委常委、福清市委书记 叶仁佑 福清市深入贯彻人民城市理念,把城中村改造作为深化城市更新的切入点,按“分期分批推进、不搞大拆大建、保留历史文脉、资金就地平衡”原则,实施城市更新暨城中村改造三年行动,选取宏路石门、大埔和石竹北前亭3个村作为首批试点,探索城中村改造的“福清模式”。 首先,以系统集成思维塑造城市调性。坚持高标准规划,制定实施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和相应工作导则,绘制重要节点鸟瞰图、平面图、立面图“三张图”;突出系统性改造,统筹谋划交通组织、立面改造、业态培育等工作,实施63个改造项目;强化精细化管理,探索“国企+镇村”大物业共管共营模式。 其次,以营销城市理念托住资产价值。按“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的理念,对城中村道路、停车场、闲置农房等资源进行盘整盘活;依托城中村景点、公园、街区等,探索打造群众留得住又喜欢的消费场景;在地产市场引入“福清人经济”,实行多样化用地供给。 再次,以多元融合策略鼓浓城市烟火气。坚持农文旅商融合与特色引流活动相结合,让城市更有温度、经济更有热度。打造无患溪、石门里等8个公园或休憩地,既保存了根脉、留住了乡愁,又拓展了空间、提升了品质。 最后,以创新举措优化要素供给体系。按“先做减法、再做加法”理念,开展城中村重点部位征迁改造;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设立城中村改造专项“资金池”;强化专业性人才支撑,强化与高校合作,实行全过程陪伴、保姆式服务。 总书记对棚屋区改造倾注很多心血 苍霞棚屋区改造亲历者代表、台江区政府办原主任 杨木泽 苍霞是“纸褙福州城”的典型代表,冬不防寒、夏不防暑,老百姓当时的愿望只是住上砖瓦房。仅400多天,苍霞3441户、9511人实现了从征迁到回迁,人居环境水平大幅提升。 苍霞棚改开始前,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到尚未改造的棚屋区调研,征求百姓意见;棚改期间,福州酷热难耐,他轻车简从到台江区来考察;2001年棚改完成后,他到苍霞新城考察,老百姓感谢的话说不完。 从决策到验收,习近平同志全程跟踪,做事非常务实,有着浓重的爱民情怀。他以老百姓的需求为出发点提出:“旧城改造的目的不是地产开发,而是要安置好百姓,特别是贫困的百姓。”他指示我们,改造后的住宅要具备一定的标准,功能要齐全,要方便,一定要有卫生间,不要再让老百姓在外面洗澡、拎着马桶出门了。 习近平同志还曾特地嘱咐干部:“给老百姓花钱,千万不要‘抠抠搜搜’,该照顾的要照顾,钱要花在刀刃上,尽量倾斜给老百姓。” 苍霞棚改还做到先“雪中送炭”,再“锦上添花”,并前瞻性地给子孙留下发展空间。同时,工程也注重与福州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与环境保护、内河保护、古建筑保护相结合,所以才有今天的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以及20年后的苍霞新城新一轮全方位改造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对棚屋区改造倾注很多心血,留下许多真抓实干的工作方法,到现在仍指导我们干事创业。 出棚进楼 告别“忧居” 苍霞棚屋区改造亲历者代表、原苍霞棚屋区正义路27号居民 唐庆旺 我是连家船民的后代,祖辈一直过着“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漂泊生活。我出生时,家里总算租到房子,从水上搬到岸上。苍霞棚屋区正义路27号那栋两层木屋总面积130多平方米,是我们7户27口人的家。我们都有一个简单的愿望,那就是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2000年7月2日,我向习省长说出心中的期盼和顾虑:“希望早日搬迁,也希望花钱少一些。”没过几天,苍霞棚屋区拆迁就开始了,我们的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换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拆迁现场办公效率很高,办得又快又好,真正是做到了“马上就办、办就办好”。 习省长来我家的时候我50岁,交房的时候我51岁,只用了一年就交房,想不到会这么快。2001年8月,我拿到新房钥匙,进去后我眼泪都流下来了,二室一厅,安全、亮堂、舒适,我觉得这是当时全福州最好的房子!我住了半辈子棚屋,没想到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而且是属于自己产权的房子! 自2001年搬进苍霞新城,我就一直住在这个小区,经过几轮的改造提升,特别是2021年的苍霞新城全方位改造提升工程,小区整体焕然一新。 现在,我们小区绿化多了、停车有序、环境整洁,架空层经过改造,增加了很多老人和小孩的活动空间和便民设施,小区门口就有社区卫生院,还有吃饭方便又实惠的长者食堂。现在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和以前棚屋区生活相比,真的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棚屋区居民的关怀,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曾亲自来到苍霞给我们办好事、办实事!这是我们棚屋区居民的福气。 跨越20载的两次规划设计 苍霞新城建设亲历者代表、福建理工大学教授 严龙华 我有幸两次参与了苍霞新城的规划设计工作。这跨越20载的经历,是一段极其珍贵、充满使命感的旅程。 第一次设计是与时间赛跑,为安居奠基。作为苍霞棚改设计者,我们面临巨大的挑战——在极短时间,为3441户居民设计出有归属感的新家园。 我们开创性采用了外围“商业+住宅”和内部“架空+住宅”的组合模式。外围沿街设置商业,满足生活需求,保证社区活力;内部住宅部分底部架空,不仅解决非机动车停放难题,更让小区内部空间通透连贯起来,风能穿堂而过,阳光能洒进来,确保了中心步道和临河景观的开敞性。 第二次设计是回应新期盼,绘就新图景。时隔20年,当年的新居历经岁月,设施老化、配套不足、沿街商业也与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难以匹配。这次改造,成为“优环境、强功能、兴治理、续文脉”的全方位提升。 围绕“有机更新、共同缔造、街区融合”的设计理念,我们建立苍霞新城与上下杭的紧密关联,重塑隆平路文化轴,连贯三捷河沿岸空间,打造“一核(苍霞人家生活馆)两轴(新生展示轴、连家记忆带)多点(民生服务点)”的格局;我们织补“五分钟生活圈”,充分利用闲置的架空层嵌入长者食堂、儿童梦想空间、党群服务中心等便民设施;我们让居民全过程参与设计决策,为“改管运一体化”打下坚实基础。 欣慰的是,苍霞新城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获得了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 苍霞棚屋区改造“三个为民”感悟 苍霞新城建设亲历者代表、福州城投集团董事长 黄志强 1999年7月,我入职城乡建总,次年,就赶上了苍霞棚屋区改造项目。当时,城乡建总主要负责项目的拆迁、建设等工作。2000年7月2日,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到福州苍霞调研棚屋区改造事宜,并和居民代表召开座谈会。“我们的政府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将心比心,我们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把钱用在急群众所需上。”在现场,这些暖心的话让我记忆犹新。 历经棚屋区改造过程,我感受到了目标为民、服务为民、产品为民的坚持。 改造前,我们明确了3个要求,一是全力让利于民,二是质量摆在首位,三是尽快实现回迁。作为市属国企的城乡建总,自带资金参与,不以营利为目的,做到就地平衡。 改造期间,领导带头,到现场协调解决堵点、难点,让老百姓吃了定心丸。全市各行各业协同作战,各单位、街道主动参与,需要盖章审批的,各部门也开了“绿灯”,24小时内高效完成;征收工作则按老百姓方便的时间,工作人员自带干粮上门服务。 和安置房常用砖混结构模式不同,这个项目对标同期商品房品质标准进行建设。居住方面,改造后由原来的人均9平方米提升至13.7平方米;配套方面,设置变频供水设施、安装电子探头等。同时,街道和被征收人代表组成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对水泥、钢筋等材料进行检验。 从福州当时规模最大、安置群众最多的棚屋区改造项目,到全国人居典范,苍霞新城的蜕变让人欣喜。 城市更新的关键在于制度设计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原院长、教授 陈秉钊 感谢座谈会给我一次回家乡的机会。城市建设从增量转向存量之后,城市规划与建设面临新挑战,整个工作模式都将发生根本性转变。 存量时代的建设主体极复杂,所有的房产、地产都已各有其主,利益难以协调。同时,存量开发前期工作复杂,包含盘点资源、拆迁、安置、产权置换或征收等,投资大且回收期长。 城市更新的本质是生活更新,关键在于制度设计。城市更新一定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面对财务平衡、“人走房留”还是“人留房留”等问题时,制度需要根据诉求进行设计。福州在经过一段成片的城市更新之后,有可能会进一步走向微更新的阶段,新的制度设计在等待我们。 新陈代谢是万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城市更新的制度设计还要处理好保护与创新的关系。 城市更新也就是对建成区进行再开发,这些旧城区在百姓中已有多年甚至几代人的生活经历,必然会留下许多记忆。这些记忆对老百姓会产生一种情怀,这就是很有文化价值的“乡愁”。 当然,城市更新的同时也有一些已经和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的东西要被改造或淘汰。过去我们曾经对有历史价值的东西不加重视,但同时也存在着对旧的东西不加区别,一律“修旧如旧”,阻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 城市更新中还要培育社区规划师队伍,建立责任规划师制度,他们的职责包括技术咨询、规划实施、政策宣讲、基层意见反馈、项目孵化等。此外,城市更新也要重视公众参与共同决策的机制。 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应对气候变化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李晓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国家发展治理坚持着两条主线:一是从生态文明、强力治污、美丽中国到“双碳”目标,实现发展模式转变;二是区域均衡、脱贫攻坚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这正是当下城市更新的两大重要维度,也是当下城市发展的两大动力。 面对城市发展与城市更新这两大重要课题,我们一定要通过深层次、基础性的制度改革,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的需求;一定要认识气候变化给发展模式转变带来的新要求。 在城市更新中,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把如何提升城市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放在重要位置。同时,城市更新要做好提升居住和人居环境的工作,补齐服务的短板。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更新,一定能提供有效的生活、生产、服务供给,既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求,又促进经济与消费增长。 我们还要在重点关注、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的同时,补好百姓关注的生活服务短板,重视旅行、休闲与游憩的需求,增添百姓喜爱的多样魅力特色场所,满足精神文化需要,让一座城市的经济活力持续提升。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城市更新同样呼唤“绿色更新”的做法,可以结合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通过绿色材料、绿色工艺、绿色装备等,全方位做好碳排放的“减法”,让美丽中国持久美丽。 福州日报记者孙漫、莫思予整理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