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案施策 鼓楼法院打造商事审判“鼓楼实践”
2023-12-28 19:23:4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巧玲 我来说两句 |
东南网12月28日讯(通讯员 陈可 林泓帆 叶培欣 林倩)商事审判护航经济发展任重道远,维护公平正义使命艰巨光荣。鼓楼法院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把能动司法贯穿于商事审判工作始终,因案施策,念好“谋、快、暖、新”四字诀,奋力推进商事审判工作现代化,以高质量司法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谋”字当头 撑起新业态经济“保护伞” 随着网络直播行业的蓬勃兴起,“网红经济”如火如荼,网络直播行业的影响力和“吸金能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与此同时,网络直播行业鱼龙混杂、乱象丛生,由此引发的“天价索赔”“知假售假”“虚假宣传”等纠纷屡见不鲜。 “95后”女生小丁因长相靓丽,在“饭圈”小有名气,被某传媒公司看中签约成为独家主播。为吸引流量,某传媒公司倾力为小丁量身定制虚拟形象,并制作周边美术作品。在高压工作强度下,小丁私自将直播时长跟次数进行了调整。没曾想几个月后竟被一纸诉状告上法庭,要求小丁赔偿因未按期直播造成的相应损失及违约金。这对涉世未深的小丁来说,无疑是刚从“主播梦”中醒来,又要去面对人生的第一场“暴风雨”。 考虑到本案涉及新行业、新业态纠纷,承办法官在仔细研究案件后,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将案件推送至省网络直播协会进行调解。“留住主播不能靠‘拴’,天价的违约金不能成为束缚主播的枷锁,公司在设置违约金时应充分考虑预期损失,不能‘漫天要价’,更不能利用行业信息差和优势地位,故意设置隐藏条款或者陷阱条款,导致相对方处于权利义务严重不对等的局面。”面对某传媒公司,承办法官直指问题“症结”。经调解,某传媒公司同意降低违约索赔金额。 为护航新行业新业态发展,鼓楼法院“硬核”出击,携手省网络直播协会成立全省首个“涉新业态纠纷共享法庭”,通过“一屏、一线、一终端”,实现法院与行业协会“跨时空”协调联动,建立“行业纠纷行业解”类案处置机制,开展风险研判、法律指导。同时,调动多方调解力量,建立调解员名册和行业专家库,提升化解新类型纠纷的质量、效率和效果。 “快”字为要 跑出建工案件审理“加速度” 房地产纠纷案件,是辖区房地产市场是否健康运行的“晴雨表”。鼓楼法院审理的该类案件中,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件占比较小但所涉金额巨大,容易出现调解困难、审理周期长甚至案件积压、超审限等问题。如何发挥能动司法优势,用最短的审理周期化解纠纷?鼓楼法院“诉前鉴定+诉前调解”模式给出了解题思路。 某建设公司作为代建单位,承接A单位的场馆装修项目,该项目的消防工程由B公司承接。后发现场馆内部消防工程在接入时无法正常使用,由B公司出具整改方案及工程量清单继续进行整改维修。因该次整改维修未签订书面合同,在消防工程验收合格后,无法办理结算,今年7月份,B公司遂提起诉讼。 “将司法鉴定工作从诉中移至诉前,通过诉前鉴定既解决诉中鉴定程序繁琐、鉴定时间长的问题,又能让当事人通过诉前鉴定对自身的诉求进行合理预判。”承办法官向双方当事人释明诉前鉴定的流程、优势,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在诉前调解期限届满后,该案连同诉前阶段做的司法鉴定意见书依规转入诉讼程序。因在诉前阶段的准备,承办法官迅速安排开庭,不到两个月内审结该案。“百万工程款及时到位,有利于激发房地产、建筑市场主体活力,也有利于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承办法官说。 鼓楼法院以降本增效为目标,积极创建诉前鉴定与诉前调解衔接机制,将司法鉴定由“诉中”前移至“诉前”,建立诉前鉴定与诉中鉴定并行、优势互补的司法鉴定模式。今年来,共诉前鉴定商事案件40件,建设工程纠纷案件平均审理时间同比缩短30.6天,诉前调解涉企案件987件,帮助涉诉企业尽快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暖”字托底 帮扶困难企业“解难题” 中小微企业不仅关乎人民就业和生活,同时也是产业链大动脉的“毛细血管”。而资金流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生命线,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掣肘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甲公司系木材生产厂商。2021年2月,因经营需要,甲公司向某银行融资借款70万元,并为此向某保险公司投保借款保证保险。保险公司出具了保函后,甲公司顺利贷款。由于经营不善,甲公司无力偿还贷款。该保险公司向银行代偿了全部欠款后,向法院起诉要求甲公司支付代偿理赔款,并按约赔付违约金。 “保证保险属于财产保险范畴,具有转移和分散风险的社会功能属性。”承办法官认为,在某保险公司未提交证据证明其存在除资金占用以外的其他损失的情况下,其按合同约定,以日0.04%利率计算违约金无事实与法律依据。于是,法院对其超出同期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不予支持。“对于保险公司不合理提高利率、增加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行为,鼓楼法院依法不予支持。”承办法官表示。如上的判决,有助于中小微企业降低不合理的融资成本,舒缓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发挥出司法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效果。 今年来,鼓楼法院共审结涉中小微企业纠纷1480件,其中,重点审查金融机构是否违反普惠小微支持工具政策加重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等情形。同时,全力护航招商引资,深入调研涉企业家案件的审判执行疑难问题,及时总结审判经验,持续强化以案释法工作,推动形成企业家健康成长良好法治环境和社会氛围,使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 “新”字破题 助力破产企业“断舍离” 破产案件如何兼顾各方利益,一直是案件办理中大难题。案件既要办得快,也要办得好,既要保护债权人利益,更要创造社会效益最大化。 近日,鼓楼法院巧用新思路新机制高效破解处置僵局,实现实物分配“双赢”,有效释放破产制度效能。 A公司是一家从事健康体检服务的公司,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债权人申请将A公司移送“执转破”,案件由鼓楼法院审理。在执行程序中,法院依法查封了A公司停业后尚存的一批医疗设备、办公用品,并委托B公司原地保管。 这批医疗设备需严格的保养维护,产生的保管费用列为破产程序的破产费用,将影响债权清偿。经研判后,承办法官迅速理清思路,要求管理人尽快委托资产评估,摸清底数,制定财产变价方案,报债权人会议审查,推进破产程序。“破产财产的分配原则上以货币分配方式,但是该案所涉财产因属专业医疗器械,受众少,且体积大难以拆移,具有特殊性,急需要寻求新的处置思路”。多次挂网拍卖、变卖均失败后,经法院、管理人及债权人多次沟通,最终拟定采取实物清偿方式处置财产的方案,由B公司以保管的设备抵偿其保管费用。至此,该案财产变价僵局得以打破,破产程序得以继续推进。 鼓楼法院不断完善市场主体救治和退出机制,深化府院联动,启用破产援助基金,续写“五精四化”破产审判“鼓楼样板”,今年来,新收案件审理周期缩短至38.76天,简易程序适用率达86.4%,盘活资产3500万余元,有产可破案件普通债权平均清偿率达40.55%,推动一批产能落后、经营困难的民营企业依法有序退出市场,助力市场要素资源的重新配置。 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是联系企业最紧密、服务发展最直接的一项综合性、全局性、竞争性工作,鼓楼法院将以更加务实有效的举措、扎实的作风做好商事审判工作,打造商事审判特色实践,持续为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