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州(新)> 正文
分享到:

贡献垃圾处理“福州智慧” 红庙岭循环经济打出“生态牌”

2022-11-26 10:00:19 来源:福州晚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作者:赵铮艳

贡献垃圾处理“福州智慧” 红庙岭循环经济打出“生态牌”_福州要闻_新闻频道_福州新闻网

推动绿色发展,贡献垃圾处理“福州智慧”

红庙岭发展循环经济打出“生态牌”

贡献垃圾处理“福州智慧” 红庙岭循环经济打出“生态牌”

红庙岭宣教中心造型美观功能多,周围绿意盎然。

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一辆辆专用运输车将垃圾运入不同厂区分类处置……25日,记者驱车前往距离市中心17公里的红庙岭,只见绿阴掩映、环境整洁,多个重点项目的集中上马,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对此,福州市城管委广大干部职工深有体会。

规划预留充足用地

红庙岭华丽“蝶变”

党的十九大代表郑贞良坚守红庙岭垃圾处置一线27年,见证了从“1995年10月第一车垃圾运上红庙岭进行卫生填埋”到“2020年底福州在全国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中率先实现城市原生垃圾‘零填埋’”的历史。

说起红庙岭的变化,郑贞良如数家珍。2017年11月开始,福州在红庙岭全面启动垃圾处理设施改造升级、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等项目,累计投资约53亿元,建成14个生活垃圾全门类无害化、资源化处置项目,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覆土复绿、景观提升、宣教中心等8个综合保障提升项目。到2019年5月,红庙岭实现华丽“蝶变”,成为一个在全国处理工艺先进、处置体系完善、生态效益良好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区。

“20世纪90年代,红庙岭建成投用。红庙岭在规划选址时以超前眼光预留了充足的可拓展用地,为这些年大规模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市城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红庙岭接续努力,完善了垃圾分类的全链条体系,提供终端分类处置服务,可为福州市今后二三十年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提供强力支撑,为大城市垃圾处理贡献了“福州智慧”。

变废为宝循环经济

节能减排生态环保

“红庙岭园区建设遵循循环经济理念,统筹利用园区内不同生活垃圾处置设施之间的能量循环和转换,利用进入园区的生活垃圾,产出电、绿化基肥、生物柴油、环保透水砖等,资源化利用得到最大程度提升,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中心主任郑炎斌介绍,园区各项目从可研到立项再到建设,均以打造国内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标杆为目标,采用国际和国内垃圾处理实践中高效成熟的垃圾处理技术。

例如,焚烧项目中采用联合脱硝法除尘,污染物排放指标均按照国家和欧盟最新最严的标准执行;为将异味降到最低,园区采用比国标更严格的标准管控异味排放。

据统计,红庙岭园区作为福州市各类固废终端处置的托底保障,确保进入园区的废弃物可以100%得到安全卫生的成体系处置,每年可发电约7.67亿千瓦时,折节标煤约23.42万吨,减排约53.8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在福州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红庙岭通过实施一期、二期填埋场生态修复及园区景观提升工程,还市民一片绿水青山,为红庙岭园区打造工业旅游科普示范区和国内一流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区奠定环境基础。

垃圾分类成效显著

基地建设宣传教化

经过3年多的努力,福州市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显著,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垃圾分类准确率达85%以上,回收利用率达46.1%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87.6%,分类处理率达100%。2020年上半年福州进入住建部对全国垃圾分类重点城市考评前十名,2021年第四季度进入住建部对全国大城市垃圾分类考评前五名。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红庙岭将创新园区管理模式,依托“数字福州”实现数字化管理,提高园区各项目的协同处理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红庙岭将持续创新开展基地化建设,强化宣教功能,反哺垃圾分类工作。”市城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红庙岭园区不仅实现全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还通过“基地化”建设,创建生态文明宣教基地、红色党建教育基地、垃圾分类示范基地、环卫管家服务基地等,最大限度发挥宣传教化作用,促进福州垃圾分类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记者 赵铮艳 通讯员 许流钦 文/摄)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