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实现中国鲎人工繁育孵化率达60%
2022-07-22 08:42:37 来源:福州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人工培育出的中国鲎幼体。通讯员 刘其燚 摄 养殖池中的雄鲎与雌鲎成双成对,孵化区里布满细密的白色小卵,已经孵化出来的中国鲎幼体缓缓蠕动……日前,福建省洋泽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鲎人工繁育试验项目基地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鲎实现了人工繁育。 “这就是有‘海底鸳鸯’之称的中国鲎。”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工程师陈志介绍,中国鲎俗称海鸳鸯、海怪,有“海洋活化石”之称。近年来,因环境变化及人类过度捕捞,中国鲎急剧减少,2019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 出于保护和利用中国鲎资源的目的,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从2012年开始,在我省开展中国鲎人工繁育试验,并于2020年在罗源鉴江镇开展这一项目,对23对中国鲎进行人工繁育。经过两年多研究和实验,项目已初步实现中国鲎在人工环境中自然产卵和高质量孵化。 “我们以科学研究为主,人工繁育中国鲎是为了以后放生中国鲎,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其药用价值。”陈志介绍,中国鲎蓝色血液中含有一种特殊细胞,将其制作成试剂,可灵敏检测到内毒素、细菌,医学价值很高。 据了解,与其他节肢动物不同,中华鲎寿命长,生长缓慢,性成熟至少需要13年,这意味着一旦中华鲎被过度捕杀,种群资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所以在养殖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否则很容易造成大规模死亡。 “水质、水温和饵料都要达标,三者缺一不可!”陈志说,选择罗源鉴江镇作为基地的重要原因是鉴江临海,沙场多、贝类多、水质好,并且该地有充足的沙蚕可以作为中国鲎的饵料,满足中国鲎的营养需求。 “中国鲎现存数量少,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的特点决定了人工繁育中国鲎的艰难。我们尽量模拟自然状态,让中国鲎自主捕食。”陈志告诉记者,团队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加大了研究投入,对中国鲎的性腺进行强化,通过智能设备调整从而达到模拟潮汐与水温变化,实现精准控制,让中国鲎自然受精、产卵,孵化率可达到60%。 记者了解到,每日会有专人清理养殖池,并登记中国鲎性腺发育状况,将适合产卵的鲎放入专门的水池,并且给每一只成年中国鲎都贴上二维码,作为它的ID,时刻关注各项指标。 陈志介绍,今年罗源的中国鲎人工繁育试验项目,预计能繁育10万只中国鲎幼体。下一步,他们将在继续提高人工繁育水平的基础上,缩短人工养殖周期,开发其药用价值。(记者 任思言 实习生 燕晓 通讯员 官雨涵 刘其燚)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