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州> 正文
分享到:

福州三坊七巷:这座坊巷,不一般

2022-03-07 14:51:05 来源:新福建客户端、山西日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蔡秀明  作者:

在福州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一处方圆40多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这片古老街区曾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下免遭破坏,许多名人故居也得以完好保存。

它就是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和“闽都名人聚居地”的三坊七巷。

▲鸟瞰三坊七巷。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 摄

她从历史中来,走到人群中去

白墙斑驳,青苔黑瓦,红灯笼摇曳,马鞍墙高耸。清风拂过,晨光里的三坊七巷铅华洗尽,静谧安宁。

年逾古稀的陈永建老人一直居住在三坊七巷,从破败不堪到焕发生机,他见证了三坊七巷的脱胎换骨,也感受到了“历史”与“现实”的不断交融。

十年前,他当起了三坊七巷的义务讲解员:“各位游客,大家所在的位置就是有着‘半部中国近代史’美称的三坊七巷,历史上这里诞生了很多名人,比如……”陈老又一次自豪地讲起了他熟悉的开场白,他说,每每如此,就有一种走在历史长河的感觉。

▲三坊七巷 福建日报记者林熙 摄

历史造就了三坊七巷,如今三坊七巷正在创造新的历史。

2021年7月,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市举办。这是世界遗产大会这一国际盛会2004年在苏州举办后,时隔17年又一次在中国举办。

近年来,三坊七巷积极推进“非遗进古厝”,引入具有闽地文化特征或非遗主题的博物馆及文化场馆,把叶氏民居、二梅书屋开辟为福建非遗博览苑、福建民俗博物馆等;在南后街两边店铺吸引永和鱼丸、同利肉燕、聚春园等老字号入驻。游客纷至沓来,行止所见无一不浸润着独属于闽都的文化气息。

三坊七巷,正在以默默努力的姿态,悄然惊艳着时光。

赶时髦vs接地气?老建筑也想换个新造型

▲中华老字号——同利肉燕三坊七巷店,每天吸引众多的游客来品尝肉燕。福建日报记者游庆辉 摄

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坊七巷考察调研时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

建筑师严龙华是三坊七巷保护与修复设计工作的负责人。据他回忆,三坊七巷是福州最早开始修复的历史文化街区,从2006年开始,至今已有十多年了。

如何给老建筑换个时髦又接地气的新造型?接到任务时,严龙华和他的团队为此绞尽脑汁。

在坊巷间走走,灵感来了!“马鞍墙是三坊七巷屋面极具地域特色的墙头风格。”两侧对称,呈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墙头和翘角皆泥塑彩绘。因此,在三坊七巷屋面设计中,团队特意保留了马鞍墙。

▲马鞍墙的山墙面及飞翘的翼角,是泥塑装饰的重点部位。郭金铭 摄

造型有了,细节也得安排上。严龙华和他的团队对三坊七巷的特点进行研究梳理,并挑出典型元素,融入到马鞍墙的设计中。例如,福州的海洋元素便以波涛状线条的形式呈现出来。

经过修复,如今从空中俯瞰三坊七巷,屋顶就像万顷波浪般延伸铺展开来,画面甚是壮观,成了众多摄影师和游客们最pick的取景角度。

古厝为根,文化为魂。多年来,福州紧紧抓住“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这一主题,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截至2021年底,三坊七巷已修复历史建筑近200处,项目累计投入50亿元。

动次打次!闽都文化在这里“活”起来

文物、传统街区既要保护,也要活化利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都活起来”。近年来,三坊七巷在做好保护修复的同时,也不断探索推动闽都文化“活起来”的可行之路。

▲在《寻梦·坊巷》沉浸式演出现场,演员们在三坊七巷古建筑中穿行,展示了福州这座千年古城的多彩韵味。 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摄

怎么让文化自己“说话”?来到福州目前留存的唯一拥有水榭戏台的古厝,你可以一窥究竟——

在清布政使兼按察使孙翼谋故居里,正在进行着一场以“古厝+非遗”为主题的老建筑活化尝试。这里已成为福州地方戏曲的演艺场所,闽剧、福州评话、伬艺等在此常态化演出,“票友”“戏骨”人来人往,经久不衰。

“这么多来看我演出的人中,有不少年轻的面孔。”曲艺表演者许坚心长期在水榭戏台演出,水榭戏台的活化利用为传承、弘扬福州地方戏曲提供了极佳的平台。

▲在福州三坊七巷水榭戏台,闽剧演员在古戏台上为嘉宾带来传统戏剧。 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摄

“要为一栋古厝找到最适合的活化方式。”古建专家陈木霖认为,这些老建筑承载着许多可贵的故事,今人要以珍爱之心,让它们焕发新的生命力。

正因为有这样的探索,如今的三坊七巷,已经深深融入市民生活,也成为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会客厅”、闽都文化的“展览馆”,连续多年游客年接待量超过1000万人次。

“无数春声秋色,不尽汐落潮生。”

坊巷,承载着历史,尚存着记忆,传承着精神。总书记的叮嘱,福建人民不会忘记。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