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型探索中走向春天——“中国鲍鱼之乡”蹲点观察
2022-01-30 08:23:09 来源:福州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养殖户在下宫镇松芦湾海域投放鲍鱼苗。记者 林文婧 摄 隆冬腊月,海风凛冽。“中国鲍鱼之乡”连江县的鲍鱼养殖户们忙着新一年的投苗工作。“1万笼共10万公斤鲍鱼销售一空,赚了五六十万元。现在得抓紧投苗,要不明年就没鲍鱼卖了。”苔菉镇后湾村养殖户郑自城嘴里说着话,手里的活一刻也不停,“要赶在春节前把鲍鱼苗分好入海,争取来年再‘火’一把”。 望着眼前喜不自胜的郑自城,记者怎么也想不到,就在两年前,他还因鲍鱼滞销而愁眉不展。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连江鲍鱼行业带来冲击,一场关于连江鲍鱼产业结构失衡、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的反思随之席卷各界。反思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如今,连江鲍鱼行业正走向又一个春天。 冰封 受疫情影响 鲍鱼滞销价跌 世界鲍鱼看中国,中国鲍鱼看连江。连江鲍鱼市场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全国鲍鱼市场的风向。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连江鲍鱼价格降至冰点。“以市场主打产品10头鲍为例,每公斤成本约80元,当时的收购价已经跌至70元以下,依然乏人问津。”连江县苔菉镇后湾村养殖户董书健回忆道。 痛定思痛,连江开始深刻反思,一场关于连江鲍鱼产业结构失衡、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的反思席卷各界。在连江县鲍鱼协会会长吴永寿看来,对连江鲍鱼产业的反思触及其大而不强的现状。 回暖 丰产又增收 养殖户喜上眉梢 反思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记者近期蹲点连江发现,自去年起鲍鱼价格回暖已是普遍共识。 在后湾村的鲍鱼养殖区,记者看到,渔民们用空筐搭起操作台,把鲍鱼苗铺开,继而“合并同类项”,将同种规格的鲍鱼苗分装进养殖笼,为后期分批上市作准备。 春节前后不仅是鲍鱼分苗的最佳时机,也是鲍鱼销售的旺季。“去年我养殖了3000多笼鲍鱼,现在已经卖完了,挣了30多万元。今年,我追加投入了1000多笼鲍鱼苗。”董书健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后湾村党支部书记张孝樟表示,村里约500户村民从事鲍鱼养殖,去年全村鲍鱼总收入约1亿元,同比增长约8%。 连江鲍鱼主产区之一的下宫镇的数据,也印证了鲍鱼价格走出低谷、稳步回暖的说法——去年该镇10头鲍平均收购价每公斤约100元,最高可达近120元。加上鲍鱼长势良好、成活率高,笼产平均可达7.5公斤,同比增长1公斤,大部分鲍鱼养殖户实现丰产增收。 连江县海渔局数据显示,去年该县鲍鱼养殖面积1453公顷,产量5.534万吨,约占全国鲍鱼总产量的30%,产值约53.5亿元,比增8.7%。 探索 延链补链强链 行业韧性不断增强 吴永寿告诉记者,销售渠道单一、产业链不够长等,是反思过程中各界提及最多的短板,但短板里往往藏着机会。早几年,连江鲍鱼超过80%进入酒店餐饮业,约10%被送进工厂再加工,剩余不到10%进入大众市场。随着消费理念的改变、电商平台的崛起,“平价鲍”逐步走向百姓餐桌。“如今,大众市场与酒店餐饮市场份额相当。”吴永寿说。 其中,以进军新零售领域抢占百姓餐桌表现最为抢眼。“永辉、朴朴、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等知名电商平台上销售的鲍鱼基本都是连江鲍。”吴永寿表示,去年仅永辉门店连江鲍鱼的销售额就达1.2亿元,销售区域拓展至江西、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四川、安徽、北京等地。 加速转型之路,连江鲍正以即食、品类丰富的加工产品迎合百姓口味。“公司推出的即食干贝鲍鱼、鲍鱼扣花胶、鲍鱼面等产品,不仅销往国内北上广等大城市,还远销欧美、东南亚、中东。”连江鲍鱼加工龙头企业——福州日兴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江铭福说。 通过精深加工来延长鲍鱼产业链,是连江鲍鱼产业强韧性的解题思路之一。近两年,连江至少增加了4家鲍鱼加工企业。吴永寿以自己的企业福建中新永丰实业有限公司为例,2020年公司自产加收购的活鲍共2600多吨,其中流向电商渠道的不到10%、进入深加工的为0;2021年,公司自产加收购的活鲍近4000吨,其中20%流向电商、15%左右流向深加工。 此外,下宫镇也依托本镇及周边地区的庞大饲养规模,加快建设覆盖鲍鱼分拣、加工、冷藏、物流各个环节,甚至包括鲍鱼体验馆的鲍鱼交易专业市场,让连江的鲍鱼产品可以直接对接市场,逐步形成市场化鲍鱼自主议价机制。 不仅如此,近年来连江力推“科技强库”战略,鲍鱼产业率先进入造“芯”计划,成功突破绿盘鲍育苗技术,并注册“福鲍1号”品牌,让人看到了政府扶持思路的转变,加快了鲍鱼产业转型升级。(记者 林文婧 冯雪珠)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