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州 > 正文

同利肉燕:穿越百年的古味与新韵

2021-10-20 10:08:05 作者:顾伟 来源:福州晚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陈君凡和女儿陈燕君。

福州晚报记者 顾伟/文 张旭阳/摄

肉燕在福州家喻户晓。“福州同利肉燕制作工艺”于2007年被评为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记者日前采访了“同利肉燕”第四代掌门人陈君凡和第五代掌门人陈燕君。

一家老铺的创业记忆

相传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时任福州知县兼福建安抚使的真德秀被朝廷任命为户部尚书,前往都城赴任宴请乡友。随行厨师用木棒将猪腿瘦肉打成肉泥,掺上适量蕃薯粉,擀成纸片薄的皮子,包上肉馅做成扁肉燕。后来扁肉燕传到福州,福州人喜欢将扁肉燕与鸭蛋共煮,于是有“太平燕”之说。

陈君凡回忆,“同利肉燕”的由来要追溯到自己的曾祖父陈官燃,那时他早上在家里打燕皮,中午把燕皮送到城里一些有钱人家去卖。为送货方便,1876年陈官燃在光禄坊与南后街的交叉路口开了“同利肉燕”店,“同利”寓意“利人、利己、利在大家”。秉承诚信经营的店训,“同利肉燕”店传到陈君凡父亲陈存谈手中,这时已是20世纪50年代。1958年开展公私合营,“同利肉燕”的招牌摘下了,陈存谈后来成了台江肉燕厂厂长。

在食物紧缺的年代,居民们逢年过节才可凭肉票到周边的食品站买定量燕皮。那时三坊七巷里的住户,婚丧嫁娶要用燕皮,可是难以买到。

陈君凡跟着父亲在自家挖的防空壕沟里为三防七巷的居民做燕皮,开始了自己的燕皮制作生涯。陈家沉闷的燕槌声被捂在壕沟里,可在三坊七巷居民的心里,那槌声从未间断。

随着改革开放,陈存谈辞去厂长职务。1982年,“同利肉燕”店在老店原址重新开业。1983年,《福州晚报》的一篇小文章——《同利肉燕店独具特色》,是“同利肉燕”品牌首次在媒体上介绍,吸引了一名在上海经营餐馆的老板。他买了十斤燕皮包成肉燕试销,结果一炮而红,“同利肉燕”随之走出了福州。

香气扑鼻的肉燕。

年轻掌门的创新理念

燕皮店卖包好的肉燕,是“同利肉燕”的首创。陈君凡回忆,在1985年泉州的农副产品博览会上,因为人们不知如何蒸煮燕皮,于是他上街买了一口锅做肉燕,让人免费品尝,销路大增。回到福州后,他便开始卖成品肉燕。

“同利肉燕”的燕皮至今仍要经过十几道全手工工序精制而成。如今,“同利肉燕”由陈燕君执管,年轻人有自己的经营理念。她一改老铺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建立起全新的肉燕和燕皮工厂,采取标准化食品生产,配有槌肉、擀皮、包馅、化验等,建立起完整的工艺生产线,增加了虾燕、香菇燕等口味的新式肉燕。

陈燕君还带头研发了常温保存9个月,可用开水冲泡的“速食燕丝”,满足了时下年轻人的消费需求,方便快捷,成为网红产品。今年7月,“同利肉燕”与肯德基合作,在福州、厦门两地将肉燕送上了肯德基早餐菜单,这是东西方美食的经典融合之作,助力舌尖上的非遗文化传承。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