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利肉燕:穿越百年的古味与新韵
2021-10-20 10:08:05 来源:福州晚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陈君凡和女儿陈燕君。 福州晚报记者 顾伟/文 张旭阳/摄 肉燕在福州家喻户晓。“福州同利肉燕制作工艺”于2007年被评为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记者日前采访了“同利肉燕”第四代掌门人陈君凡和第五代掌门人陈燕君。 一家老铺的创业记忆 相传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时任福州知县兼福建安抚使的真德秀被朝廷任命为户部尚书,前往都城赴任宴请乡友。随行厨师用木棒将猪腿瘦肉打成肉泥,掺上适量蕃薯粉,擀成纸片薄的皮子,包上肉馅做成扁肉燕。后来扁肉燕传到福州,福州人喜欢将扁肉燕与鸭蛋共煮,于是有“太平燕”之说。 陈君凡回忆,“同利肉燕”的由来要追溯到自己的曾祖父陈官燃,那时他早上在家里打燕皮,中午把燕皮送到城里一些有钱人家去卖。为送货方便,1876年陈官燃在光禄坊与南后街的交叉路口开了“同利肉燕”店,“同利”寓意“利人、利己、利在大家”。秉承诚信经营的店训,“同利肉燕”店传到陈君凡父亲陈存谈手中,这时已是20世纪50年代。1958年开展公私合营,“同利肉燕”的招牌摘下了,陈存谈后来成了台江肉燕厂厂长。 在食物紧缺的年代,居民们逢年过节才可凭肉票到周边的食品站买定量燕皮。那时三坊七巷里的住户,婚丧嫁娶要用燕皮,可是难以买到。 陈君凡跟着父亲在自家挖的防空壕沟里为三防七巷的居民做燕皮,开始了自己的燕皮制作生涯。陈家沉闷的燕槌声被捂在壕沟里,可在三坊七巷居民的心里,那槌声从未间断。 随着改革开放,陈存谈辞去厂长职务。1982年,“同利肉燕”店在老店原址重新开业。1983年,《福州晚报》的一篇小文章——《同利肉燕店独具特色》,是“同利肉燕”品牌首次在媒体上介绍,吸引了一名在上海经营餐馆的老板。他买了十斤燕皮包成肉燕试销,结果一炮而红,“同利肉燕”随之走出了福州。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