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姆得了“鹦鹉热” 疑为养鸡鸭所致
2021-02-20 09:51:09 来源:福州晚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南平61岁的孙依姆原本以为,除夕能与儿孙在家团聚,吃吃自己养的土鸡土鸭。不料,她竟感染了危及生命的罕见病“鹦鹉热”,春节只能在医院里度过。而病因,或许与她接触的家禽有关。 依姆突发重病 孙依姆身体不错,除了有糖尿病,平日里连感冒都很少。然而,今年1月中旬,她突然腰痛、双腿乏力,渐渐地,连路都走不了,还出现了呼吸困难、尿量越来越少、尿色接近酱油色等症状。在家扛了半个月,她才在家人的极力劝说下,到南平当地医院就医,而后转诊至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医学中心抢救室。 孙依姆的肝功、炎症、肌酶等多项验血指标爆表。结合CT等影像学检查,医生发现,孙依姆同时存在脓毒血症、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感染中毒性心肌损伤、急性肝功能异常、急性肾功能不全、横纹肌溶解等多种危重症,每一种病症都可能致命。 确诊患上“鹦鹉热” 孙依姆被即刻转到医大附一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EICU)。医疗团队一方面为她进行抢救,一方面积极寻找病因。考虑到孙依姆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较快,且一般的细菌感染,很少出现肝功受损和横纹肌溶解症,医生考虑,她可能是感染了某种特殊病原体。经家属同意,孙依姆的血液和尿液标本被送检“二代基因测序(NGS)”。 NGS报告确诊,孙依姆的肺部症状是“鹦鹉热衣原体”导致的,即所谓的“鹦鹉热”。明确病因后,医生马上调整孙依姆的抗生素治疗方案。而后,孙依姆的病情得到明显好转,目前已经脱离生命危险,在进一步康复治疗中。 感染源或来自家禽 “鹦鹉热”是什么?医大附一医院急诊医学中心主治医师蔡川奇介绍,“鹦鹉热”又称“鸟热”。引发“鹦鹉热”的衣原体,是一种寄生在细胞内的微生物,主要宿主为鹦鹉科鸟类,鸡鸭也可成为宿主。人体在吸入受“鹦鹉热”衣原体污染的气溶胶后可致病,导致鹦鹉热衣原体肺炎。 “鹦鹉热”确诊困难,目前仍缺乏可靠的流行病学资料,而且在国内相对罕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尤其是二代基因测序(NGS)技术得到推广后,散在的个案报道时有出现。不过,“鹦鹉热”治愈率高,轻型病例仅会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可在7天内被治愈。 医生了解到,孙依姆长年在家养土鸡土鸭,可能是感染途径。 饲养禽鸟须注意防护 那么,市民去广场喂鸽子或去动物园观鸟,会不会感染“鹦鹉热”?医大附一医院急诊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陈锡得表示,这种可能性很低,“鹦鹉热”人传人的情况也非常罕见。感染与否,跟人体接触的病原菌数量有关。只有当疫鸟带菌量大,或者人与疫鸟频繁接触时,才较容易被感染。 陈锡得提醒,在候鸟迁徙季节,疫鸟可能与家禽混食而发生交叉感染。因此,饲养鸟或家禽的市民,平时要注意自我保护,比如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环境通风。市民购买活禽时,要尽量避免接触羽毛和粪便,食用前宜高温烹煮。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