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州 > 正文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福州路径”

2020-05-11 07:47:59 作者:吴晖 林洪相 来源:福州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分类保护 留住乡愁

古建筑是构成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要素之一。福州市历史文化遗产极其丰富多样,包括文物建筑、文化遗址、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传统老街巷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为抓好贯彻落实,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注重保存历史文化和古城风貌,福州市建立了历史文化遗产分类保护机制。

不同类型采取的保护模式不同。对于文物建筑,福州市实施定线落地等基础性保护工程;对于文化遗址,高水平编制保护利用规划,着力推进保护与生态、旅游等融合;对于历史建筑,尽可能保留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对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注重新旧结合,保留传统格局、街巷肌理、建筑形制、历史风貌、自然景观,让人们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

同一类型运用的保护方法不同。根据各县(市)区的资源禀赋、文化特征、地域特色、文脉传承,福州市打造了15条特色历史文化街区、51条传统老街巷。每一街区区位不同、文化不同、特色不同,改造方式也各有千秋。其中,有结合旧改和征迁工作还原历史街区风貌的,有结合周边重要风貌区、历史地段连点成片形成规模的,也有按照“整体保护、有机更新”原则对街区进行绣花针式打磨的……

位于仓山区的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沿着亭下路、爱国路、乐群路两侧,各式建筑林立,包罗了明清中式、哥特式、新古典、巴洛克等风格。这里遗存有一批风格各异的近现代建筑,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罗宅,是烟台山历史风貌区代表性建筑之一。这座福州古厝已于去年修缮完成对外开放。项目负责人介绍,设计团队尽最大努力保留罗宅原有风貌,保留中国传统院落建筑的精髓。

修缮中,罗宅集结了一群老匠人,以追求纯手工打造的质感与细腻度,再现中式住宅的唯美,8位平均年龄50岁的雕刻匠人耗时2个月完成梁柱、雀替修复,4位平均年龄60岁的泥塑匠人耗时2个月完成山水头、墙体修复,2位平均年龄50岁的彩绘匠人耗时35天完成山水头、墙体彩绘。后院毛石挡墙因施工观感要求,3名石匠历时近90天完成。

活化利用 永续传承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就要充分发掘其当代价值,让宝贵遗产世代传承、历久弥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对于历史文化遗产而言,保护是前提,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

近年来,福州市累计投入300多亿元,全面梳理老城历史记忆、古城符号和福州元素,深入挖掘古建筑和文物背后所蕴藏的思想内涵与精神价值,统筹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具体工作中,福州市坚持“活化利用、传承弘扬”原则,引入文化、旅游等理念,激活历史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让历史建筑和文物重焕生机,传承、发展城市文脉,凝聚起建设有福之州、打造幸福之城的强大精神力量。

位于福州城市中心的三坊七巷,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保存有200多座古建筑,人文底蕴深厚。福州古厝集团总经理郑嘉贤介绍,福州市坚持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让三坊七巷不断焕发时代活力,成为闽都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标本。

三坊七巷以传统节日为抓手,不间断地举办丰富多彩的福州传统民俗展示、体验活动,吸引了脱胎漆器、软木画、油纸伞等民间艺术业态入驻。坊巷内各类古厝逐步被开辟为传统文化的展示中心、交流平台以及文创产业基地,延续了古厝原有的使用功能、传承了闽都文化的血脉与精神,同时嵌入现代生活,古为今用。如今,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年接待游客量已连续多年突破1000万人次。

福州市还结合历史文化遗产自身特色和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合理利用和开发模式。比如,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围绕宣传弘扬林则徐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精心策划了林则徐廉政事迹展、禁毒展、家风展等专题展览,成为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禁毒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近年来年均接待参观者逾百万人次。

为满足市民和游客需求,福州市推出了四大经典福州古厝旅游线路和8处古厝“打卡点”,充分展示福州古建筑和文物保护的积极成果。

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表示,福州市将在一如既往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推动合理利用与创新转化,坚持文旅融合,千方百计让遗产“活”起来、“火”起来,让城市文脉永续传承。

1  2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