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州 > 正文

福建江夏学院:分类分程发力 打通思政课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

2019-11-13 21:36:01 作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11月13日讯(谢珍萍/文 高远/图)11月10日,在福建江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的福建省本科高校首批重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服务新福建’应用型本科思政课程群实践教学研究”结项评审会议上,课题组在思政课程群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果得到了评审专家的肯定和好评。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针对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实际,组织实施以“生活+成长”、“体验+传承”、“调查+创造”、“经典+拓展”为特色的实践育人举措,立足校内生活实践、社会体验实践、社会调查实践和社团实践四大模块,从大学生身边的实际和福建地方建设成就入手,为大学生打造实践舞台,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修身立德,在亲身参与中了解社情民意,在亲身体验中树立对人民的情感、对社会的责任和对国家的忠诚,打通实践育人的‘最后一公里’。江夏学院党委书记郑建岚说,江夏学院是福建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培育建设高校和高校党建工作示范点,在这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校党委进一步把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引向深入,开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专题调研,把“三全育人”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和项目中,着力培养服务新时代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生活+成长”校内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向善向上。学院发起了定期参加一项公益活动、做一件帮助同学的事等“‘十个一’自我建设”倡议,将学生的生活实践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范围,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学生们从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出发,有的参加学校国旗护卫队,有的每天坚持关教室电扇、少叫外卖,有的学习剪纸、建模拟电路等等。通过这些日常式的生活实践,唤醒大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最终实现自我教育和管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体验努力生活的幸福感。

“体验+传承”社会体验实践激发大学生的使命和责任。学院通过历史和现实两条维度设计体验实践选题和专项计划。历史维度主要依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身边的历史”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从林则徐纪念馆到马尾造船厂,从三坊七巷到上下杭,从闽西红色文化到闽南闽商文化,体验的足迹遍及八闽大地。现实维度中,拟出城市文明、志愿服务、社会兼职、创新创业体验系列选题,从自贸区到便民服务中心,从地铁到共享单车,从交通协管员到物业管理员,从村主任助理到小学老师等等,在多个工作场所和多种工作岗位上体验,展示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青春风采和服务地方建设的责任意识。

“调查+服务”社会调查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去年以来,学院以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为依托,设计和实施“服务新福建”系列选题的社会调查实践,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在闽西长汀,辐射开展了“新福建·新传承”红色文化调研、“新福建·百姓富”精准扶贫调研和“新福建·生态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在闽北,组建“新福建·新城镇·新农村”实践团队,以建瓯市迪口镇社会实践基地为中心,开展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调研。在闽南,“新福建·新创想”、“新福建·产业优”社会实践团队驻扎厦门,调研国家创业扶持政策和大众创业情况,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化情况。

“经典+拓展”社团实践提高大学生学用理论的能力。“马列经典著作读书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的首批省级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读书社,已逐渐成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传播的品牌。作为思政课社会实践的拓展模式,“经典+拓展”社团实践提升了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至今,学院已在读书社举办了马列经典原著导读、新思想研习、传统文化传承等系列讲座20多场。读书社还组织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竞赛、诵读红色经典作品、为红色影视配音等系列活动。在日前举行的福建省一“马”当先高校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竞赛中,包括读书社选手在内的江夏学院代表队勇夺桂冠。

江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健彪表示,思政课社会实践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有机环节,学院在校党委‘三全育人’的总体谋划下,通过不断探索与创新,分类分程发力,正在走出一条有特色、见实效的实践育人路径,引导学生有机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