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州 > 正文

福州古厝保护与文化传承论坛精彩发言不断!尤猛军:一以贯之 保护古城

2019-07-29 08:25:13  来源:福州新闻网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28日

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

一场热闹非凡的盛会引人关注

在分享中汇聚宝贵经验

在讨论中激发真知灼见

在交流中凝聚广泛共识

在碰撞中收获更多成果

28日上午,福州古厝保护与文化传承论坛主论坛在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兄弟城市代表共聚于此,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畅谈古厝保护和文化传承。大家纷纷表示,要承担起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的历史责任,共同守住中华文化的“根”,留住中华民族的“魂”,携手做好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市长尤猛军以及四位专家

分别在论坛上作了发言

一起来看看他们都说了啥?

一以贯之 保护古城

让文化遗产为高质量发展增辉添彩

——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尤猛军

17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为《福州古厝》作序,指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这里面,体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对文化的高度重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对民族的真挚情怀,蕴含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文基础的深邃思考。

福州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怀着特殊的感情,带着特殊的责任,致力延续城市文脉、保存城市风貌、焕发城市活力。我们 通过强化立法保障,夯实名城保护的法治基础。先后颁布了名城保护管理条例等12部名城保护法规。通过完善规划,把名城保护融入城市总体布局。编制了《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32项专项规划。 通过建设古城遗址公园,留住闽越族群的“根”。按照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标准,新建冶山、新店2个闽越古城遗址公园,完善提升新石器时代昙石山遗址公园。 通过保护修缮文物和历史建筑,延续城市文脉。陆续修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古建筑、历史建筑1100多处。 通过重塑传统城市格局,彰显古城韵味。改造屏山、于山、乌山和乌塔、白塔景观,打造上下杭、朱紫坊、烟台山3处历史风貌区,让福州传统城市格局得以重现。 通过挖掘特色历史文化,追溯城市文化的“源”。在全市12个县(市)区复活了鳌峰坊、苍霞、梁厝、南公园、温麻等15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 通过保存传统市井文化,留住老城记忆。整治、保护传统老街巷232条,挖掘老故事,寻找老传说,让市井文化鲜活起来。 通过保护传统村落,助力乡村振兴。打造了永泰嵩口镇等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连江三落厝等民间古民居、古建筑经过修缮,已成为乡村旅游的网红景点。 通过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闽都特色。持续办好陈靖姑民俗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活动,全力支持福州软木画、脱胎漆器、寿山石雕、油纸伞、茉莉花茶等非遗项目创新发展。

现在的福州,保护机制不断完善,历史街区正在恢复,文化基因得到延续,正以全新的姿态,焕发出新时代的绚丽风采。我们将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将与时俱进应用科学的办法,致力文物的修复、展示和利用。将以海纳百川的气度,保持城乡文化的真实性、多样性和完整性。 将一以贯之、全力以赴,传承好、守护好、建设好这座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文物“真实性”

坚守最少干预原则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原副主席、

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会会长 郭旃

世世代代的历史文物建筑,饱含着历史的信息,是文明的见证。为了子孙后代,继承保护它们,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必须把它们的全部真实信息传下去。这里,我特别强调, 要保护文物的“真实性”,保护它的“原状”,坚守最少干预原则。

文物的“原状”,是其在近现代文化遗产科学保护体系中,以法律的形式或社会公认,被界定为文物保护对象时的“现状”。“现状”存在不利于文物安全,有悖于可持续保存和传承的因素,应予以整治,此时要注意遵循最少干预原则,依法依规进行。

关于真实性的问题,很多人觉得很难。我想说,不要小看自己,也不要小看我们的同胞,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会以不可预料的速度提升审美水平和文物真实性观念。

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保护不是保持落后。保护和发展协调发展,需要系统的政策保障和可行措施的支撑。我认为,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原则和手段之一,就是所有修缮都应被充分记录和存档。

另外,保护之余,还要让文物“活”起来。这不仅是搞文创产品,更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遗产故事传达出去,让世界能够听懂我们的历史,听懂我们的民族精神。

这就让我们关注到文化遗产的环境问题。红花还要绿色托。文物建筑的保护很重要,同时还要保护好相关的历史环境背景、景观氛围等,搭建好文化遗产的载体,让故事传得更远。

在保护中发展

在发展中保护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

以色列政府文物管理局保护部原主任 乔拉·索拉

城市在产生和演变中经历着无数的沧桑变幻,在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中,应该正确认识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福州在这方面就做的不错。参加论坛前,我去参观了福州的三坊七巷等地。在三坊七巷,我听当地居民说现在还有许多人住在街区,尽管周边有很多高楼大厦,但街区被保护得很好,高楼和古厝和谐共生,这让我非常震撼。

25年前,我来到过中国,当时这里还有点落后。今天,中国在很多方面领先全球,文物保护工作也不例外。近几年,我参与了很多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特别感受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很浓厚,不仅政府部门积极出台政策、举措,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更是深入人心,甚至许多民众都成为了专家。

论坛发布的《福州宣言》让我很受启发,里面提出的内容非常全面,我很希望能拿到英文版本。我想更重要的是,各类规则和宣言背后的理解,以及我们的行动。此前我在非洲一个国家工作,为当地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技巧上的帮助,但我发现这里的人们不知道为什么要保护,因此我想建立保护理念的共识非常重要。

在行动上,以我参与各地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经验来看,大家都能遵从各类保护规则,但又不会盲目照搬做法,而是因地制宜、推陈出新。

最后,我想说历史文化遗产存在于活生生的城市中,如何平衡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一项重大的考验。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古老的纪念碑,也要倾听大众的声音,关注周围环境。

注重城市街区历史保护和有机更新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联合国

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GUPES)主席 伍江

历史记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文化沉积与延续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特征,而城市风貌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在延续人类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就体现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在过去,我们更重视个体文物建筑的保护,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发现城市街区是历史建筑不可或缺的背景,或者说城市街区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但是,保护工作不是把文化遗产一动不动放在那里,我认为要保证历史街区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了解整体空间尺度和空间肌理。如今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整治与更新 应遵循最少改变原则或最多保留原则,尽量采用“修”,而非“拆除重建”的方式。

在我的眼里,城市是“活”的有机体,文化遗产也是“活”的,要不断新陈代谢。因此,历史街区保护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许多城市的历史街区保护是建立在以旅游开发甚至房地产开发为目的的基础之上,这其实是本末倒置的。

还有一些历史街区的整治和保护视“破旧”为敌,以历史风貌的崭新呈现为荣,以现代审美要求历史风貌,对现存的文化遗产无动于衷,而热衷于“重塑”历史风貌,这都是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中所面临到的误区。

而正确的历史街区保护的路径与方法应该建立在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之上,以健全的制度体系、专业化的管理体制,引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这需要我们长期努力不断践行去实现。

城市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城市的历史文化不是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竞争力的源泉。要让历史文化在城市有机更新中得意延续,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

加强中日传统建筑文化友好学习交流

——日本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家委员会副主席、日本地方政府文化遗产和历史城镇理事会主席苅谷勇雅

福州的历史文化遗产非常丰富,让我深感震撼,也让我感受到中国和日本在传统建筑保护方面有许多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

日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始于上世纪19世纪,日本政府第一次以政府令的形式颁布文化遗产保护法——《古器物保存法》,后来又陆续颁布了许多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并于1950年正式颁布并实施了《文化财保护法》。在各项法律法规的“护航”下,日本的许多文化得到妥善的保存与修复。

和中国一样,日本的历史文化建筑多为木结构,在维护保存方面存在难度。以京都的文化遗产保护为例,京都是仿造唐代时期的长安城建设的,是日本著名的古都之一。1930年京都开始实施景观政策,至今经过近90年的时间,对建筑物的限制高度、对室外广告牌设定越来越严格。

同时,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精力在环境评估上。在制定政策前,先对周边环境进行具体评估,使保存和活用相协调。

京都有近4万间町屋,大部分都有悠久的历史,旧时町屋兼具商住功能,现在町屋则被用于餐饮及展示,为保存老建筑,町屋即便是个人所有,改建时也需要政府统一评估、批准。

中日两国的古建筑各有特色,希望未来能够加强中日在古建筑保护方面的交流,让我们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互利共勉,共同进步。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