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州> 正文
分享到:

由“零”到“林”从“量变”到“智变”

2019-06-16 07:26:57 来源:福州新闻网  责任编辑:陈玮  

由“零”到“林”从“量变”到“智变”

福建省贝瑞和康基因技术有限公司是入驻滨海新城东南大数据产业园的龙头企业。

福州日报记者 余少林/文 池远/摄

这里,曾是一片荒芜之地,人们通过辛勤劳动,让荒漠变绿洲,化沧海成桑田;

这里,纺织产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断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这里,如今高楼林立,项目扎堆,建设如火如荼,大数据企业云集,产业勃兴,数字浪潮风起云涌。

这里,就是位于滨海新城核心区的长乐区文武砂镇。近日,记者走进文武砂镇,采访多名历史见证者,听他们讲述从渔镇到新城的蝶变之路。

围垦造地 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文武砂地处长乐偏僻沿海,上世纪50年代初还是一片荒漠莽滩。”原国营文武砂农场常务副场长杨宗琪告诉记者,围垦成为当地群众的夙愿。1956年,长乐县开始围垦造地,用了两年围垦出19000多亩土地,建成了1600多米长的堤坝和十八孔水闸,“现在的文武砂镇政府、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所在地都是当时围垦出来的”。

1958年,国营文武砂农场成立,首要任务是进行农业生产,但围垦出来的土地是盐碱地,种下的农作物容易枯死。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农场专门从江田的三溪水库引水,稀释土壤盐分,种上了水稻、地瓜、花生、豆类等农作物。

“影响农作物收成的还有气候因素。”杨宗琪说,由于文武砂农场地处莲柄港水系末瑞,干旱季节缺水严重,部分作业区出现有种无收的现象。对此,农场改造莲柄港河道,引水灌溉,缓解了缺水的情况,杂交水稻亩产可达七八百公斤,文武砂也一度成为粮食生产和储备的重镇。

除了农业,文武砂农场还大力发展林、牧、副、渔业。上世纪60年代,农场创办了种猪场,上世纪80年代又创办了奶牛场和千亩渔场,产品供应福州市区和和周边县(市)农贸市场,文武砂曾被福州市列为“菜篮子”工程外环乡镇。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