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后的陈家大厝。 福州日报记者 蒋雅琛/文 黄立新/摄 陈家大厝位于连江魁龙坊历史文化风貌区,是一座清代古建筑。从前,该古建筑隐于闹市,并不为当地人熟知。去年5月,连江县启动温麻特色历史文化街区魁龙坊修缮工作,陈家大厝是7座第一批修缮古建筑中最先完工的。日前,古厝正式对外开放,当天就有万余人前来一睹其古韵风采。 6座历史建筑“保”有讲究 据悉,修缮工作启动之初,指挥部就组织专业人员对魁龙坊区域内的建筑进行建档甄别,确定21处古建筑,其中包括6处历史建筑,陈家大厝就是其中一处。 迈过大门,便是二进院落,记者即被两扇大门吸引。大门是普通的木质结构,并不稀奇,但面上却覆着一层陶砖。连江县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魏步云告诉记者,这叫斗底砖,耐高温、防火烧,火灾发生时,可起到延缓火势蔓延的作用。 记者注意到,斗底砖颜色有一深一浅两种,上面的金属器件也有不同。“原本的斗底砖已有多处破损,为了复原整体风貌,我们用了同样的材质进行修复。”魏步云介绍,为了区分,分别用铜扣和铜钱来代表旧砖和新砖。“这么做是为了保存历史信息,以免游客被误导。” 根据“应保必保、可保尽保”的原则,魁龙坊的修缮按照相应年代古建筑营造法式和地方营造技法进行修缮设计,一座一议。收集了旧石料、瓦片、木料,分类规整,用于建筑修缮,以求保留建筑原材料质感。 对不协调建筑“拆”有章法 来到陈家大厝的二进后庭,魏步云顿了顿:“大家能看出来吗?这里曾经是一栋有五层半楼高的民房。”他指的是后庭左侧半边,面积大约40平方米的位置。记者看到,后院左右两边样式对称,如若不是提醒,很难想象是后期重建的效果。 “当时看到这栋楼房,觉得是个大难题。”魏步云告诉记者,现场查看时发现,楼房的居住环境很差,必须拆除,居民也十分支持。可问题也随之而来,楼房紧挨着古厝,若使用机械,坠落物体极有可能危及陈家大厝,那只能采取人工方法。“20名工人,用了近1个月的时间,一点一点地凿,小心翼翼完成拆除工作。” 修缮工作坚持以建筑保留现状为原则,对后期改建的部分进行甄别和拆卸。放弃与风貌区不协调的建筑,力求恢复魁龙坊传统街区的肌理。 三位专家每周赴约“挑毛病” 每周日上午,魁龙坊总会出现三位客人,带领一众修复人员“巡街”,不时提出些意见。他们是古建筑专家陈木霖、阮章魁、林知利,受连江县政府聘请,为魁龙坊的修复进行指导和监督。“一呆就是一天,上午查看现场,下午讨论方案。”林知利说。 据悉,这样的聚会源于连江县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的周技术例会制度,由副县长或街区办主任召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与三位顾问参加,对上周修缮施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协调解决,并对下一周的施工作出具体安排,提前查看现场,确定修缮细节方案。 有一回,林知利与另两位专家查看现场发现二进一道门槛的厚度约有10厘米,大感意外。“普通的门槛厚度不超过8厘米,会不会有问题?”带着心中的疑问,于是林知利、陈木霖等与街道办主任一起前往连江县其他古民居调查,最终在建国路一带古民居发现,有的门槛厚度竟达13厘米,他这才放下心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