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11月25日电(记者 王鹏)正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多位少数民族博物馆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探讨如何让民族博物馆更好地进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在云南丽江市博物院院长牛增裕看来,民族博物馆首先应该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他介绍,丽江市博物院自1984年成立以来,一直侧重于对纳西族东巴文化文物的收集。“目前,博物院收藏的东巴文化文物从初期的几百件增加到近三千件,东巴古籍文献从初期的几十册增加到一千多册。” 牛增裕说,在此基础上,丽江市博物院近年来不断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传播活动,六一儿童节组织儿童前来博物院参观游览,春节期间还会邀请书法家用东巴文字书写对联,收到很好效果。 让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社会,是不少民族博物馆的工作重点。 “我们通过组织小记者畅游民族博物馆、贵州少数民族风情摄影精品展等多种活动,充分发挥博物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与传播功能。”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副馆长田军说。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则设立了民族文化小课堂,通过与社区和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宣传民族知识和民族文化。同时,积极加强对外交流合作,邀请外国留学生前来博物馆参观,并通过在国外展出少数民族服饰等,进一步提高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影响力。 面对技术的革新和传播方式的变革,不少民族博物馆也在探求新的传播手段。 “传统文化现代表达,民族文化世界表达。”在牛增裕看来,少数民族博物馆的文化表达方式也应该不断创新。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长期以来都在推动博物馆的数字化工程,依托网络提高民族文化宣传的覆盖率。丽江市博物院也在打造和东巴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让东巴文化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上海纺织博物馆馆长助理贾一亮告诉记者,今年博物馆推出傈僳族、水族等少数民族服饰展的同时,制作了少数民族服饰拼图,通过举办拼图比赛向更多的孩子传播少数民族服饰的知识。“我们还建立了纤维实验室,带领孩子们动手实验,了解少数民族服饰的组成和内核。” |
相关阅读:
- [ 11-27]孔子博物馆开馆试运行 首批2000多件孔府文物搬入新家
- [ 11-26]“全球昆曲数字博物馆”项目成果丰硕:在剑桥感受昆曲的“活态”传承
- [ 11-26]AI赋能博物馆 数字化仍是主流方向
- [ 11-26]画家与他的苗族文化博物馆之梦
- [ 11-26]中国博物馆数量40年内增长14倍 九成免费开放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