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沉船遗址考古:数千“遗珍”讲述千年海丝史
2018-11-20 08:33:33 来源:福州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培欣 我来说两句 |
东经119°49′00.0821“,北纬26°17′24.6359”,这是白礁一号沉船总基点永久坐标。30年前,这个坐标揭开了一段历史;30年后,这个坐标牵出了“2018海丝寻迹·定海行”。 白礁一号沉船位于连江县定海湾,闽江入海处北侧。由于水下多暗礁,沉船事故多发,古代沉船埋葬丰富。日前,当记者来到连江县博物馆时,副馆长骆明勇正配合摄制人员进行文物拍摄工作,为本月举行的定海行活动收集素材资料。 路边文物引出沉船遗址 “许多文物都是我们当年从路边、从丝瓜地里收集来的。”骆明勇告诉记者,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筱埕、定海的村民有“扒壳”的习惯,他们用改装的打捞船挖掘海底贝壳层,将其作为石灰烧制的重要原料。扒壳时渔民们意外地打捞到大批古代文物,其中包括唐五代、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白瓷、青白瓷等。 听闻这个线索,骆明勇猜测附近可能存在沉船遗址,便与同事骑着自行车从城关来到定海查看。“都不用特意去寻找,路边就堆放着许多的碗碟。”为了尽量多收集文物,当时的县文化馆还联合定海小学组织了“少年爱国宝”活动,发动少先队员寻找文物,收获颇丰。“这么多文物,地下肯定有沉船。”骆明勇马上向上级报告,呼吁在连江定海开展水下考古工作。 孕育中国首批水下考古队员 1988年9月,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专家来到定海,考察开展水下考古工作的现场条件,开始相关筹备工作。由于国内当时还没有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国家文物局便委托中国历史博物馆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东南亚陶瓷研究中心联合举办首届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 培训班在青岛开班,进行潜水和水下考古学理论方法教学,学员共有11人。考虑到定海湾海域水下沉船文物的确定性及相对安全的近岸环境,培训班组织方将定海作为水下考古的实习地点。 骆明勇是负责陪同接待的当地“向导”,有幸见证了整个考古过程。他告诉记者,澳方人员的首次下水就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中有个叫保罗的,身高有2米,第一次来到定海,在没有佩戴腰铅的情况下,一下就能潜到了20米深的水下,出水的时候还带着两只黑釉盏,太厉害了。” 水下考古与陆地考古不同,最忌大风大浪。“每天早上,考古专家们都要观察风向和水流,确定适不适合下水。”骆明勇表示,根据记录,在1990年2月至5月进行的水下考古现场实习中,实际出海作业仅45天,完成了对白礁一号遗址的定位。 经3次考古文物光彩重现 回忆起当时见证文物浮出水面的时刻,骆明勇感叹:“当时我就站在船上,看着一袋一袋的文物从水中打捞出来,经过海水的淘洗,瓷器表面透亮,光彩照人,非常美丽。” 记者了解到,白礁一号总共进行了3次考古,1990年和1995年中国与澳大利亚两国学者联合对白礁1号沉船遗址进行了海底调查和发掘,出土文物2000多件;1999年,国家水下考古研究室协同省、市水下考古队,再次对定海湾水下进行全程考古发掘和调查。 白礁一号是定海沉船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海沉船遗址位于筱埕镇定海村东南1公里海底,仅定海渔民在海上扒壳作业中就发现9处沉船点。在这些沉船中打捞到的船片及古代陶瓷器、石器、锡器、铜器和铁器等珍贵文物有数千件。“定海沉船文物上起唐宋,下至明清,陶瓷器主要外销东海航线上的日本等东亚国家,是福州港海外交通史迹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福州港史研究新增了一批重要资料。”骆明勇说。 |
相关阅读:
- [07-27] 挺进深蓝的“定海神针”——记海口舰士官群体
- [11-13] “2018海丝寻迹·定海行”活动本月启动 专家学者再探连江定海“前世今生”
- [12-21] 连江定海古城又现新遗迹 位于后山密林经历623年
- [05-09] 连江定海古城看海上日出
- [05-19] 连江定海:海丝之路通往琉球首站 曾与刺桐港齐名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