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安村兴建的岐安商业街。
核心提示:
荒地建市场、集体土地盖厂房、BOT方式建店面、改造学生街发展综合体……在闽侯,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了农村集体资产,在增加了村财收入的同时,也让村民心更齐、腰包更鼓、生活更美了。今年底,闽侯符合条件的74个村将全面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释放更多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福州日报记者 谢星星 陈永章/文 见习记者 邹家骅/摄 通讯员 张存金 陈建鋆
50亩地,发展什么最赚钱?
3年前,这个问题对闽侯甘蔗街道昙石村来说,也许只有村两委负责人才会关心。
如今,这个问题成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2550名成员茶余饭后的热点议题,大家都把村里的事摆在心上。
这是闽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带来的变化。
作为全省唯一的全国第一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闽侯去年基本完成14个试点村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改革中,闽侯在成员界定、股权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得到农业农村部的肯定。
还权于民只是改革的第一步,如何让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加村民财产性收入是改革的关键。连日来,记者走访闽侯各试点村,探寻通过改革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闽侯样本。
集体土地谋划建厂房,一年预计收益2000万元
“上次开会说高速口的50亩地要建厂房,定下来没有?”
“应该快了,到时候咱们集资把厂房建起来,分红就更多了!”
“那建的时候我们再组织志愿者去监工,可不能偷工减料。”
“对对对,还不能租给有污染的企业,门槛要高一点。”
……
昨日,在昙石村老年文化活动中心,村民们凑在一起,讨论村里50亩集体土地的未来。
这50亩地要怎么发展?全体股东说了算。今年以来,村里已开了好几次村民代表大会。“基本达成共识,计划开发建厂房。”村委会主任陈瑞柱说,他们请第三方测算,50亩地全面开发建设资金需要1.2亿元左右。“虽然投入很大,但收益也很可观,50亩地一年预计收益2000万元。”陈瑞柱说,经过多次讨论,大家还是决定自己建厂房,边建边投用。
那建设资金从哪里来?陈瑞柱掐着指头向记者算了一笔账:这几年,村集体资金累计有了1500万元;股东2550人,一人出1万元,就有2550万元;加起来4000多万元,先建一期完全没问题。“等厂房全部建起来,一年能创收2000万元,每个股民预计每年分红可增加7000多元。”陈瑞柱对村里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
和昙石村相比,上街镇青州村村集体收入较薄弱。要发展项目没资金怎么办?青州村想出了农村版“BOT”方法:和昙石村一样,青州村也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发展项目;不一样的是,由施工方先行垫付建设资金,优先承租若干年,村集体则以租金形式抵偿建设资金。
“现在,我们已经修建起3座1500平方米的建筑物,还把两块空地成功出租,这些经营性资产年收入能达245万元。”青州村村委会主任杨海告诉记者。
荒地上建起农贸市场,一年租金百余万
改革,让村民开阔了眼界,也让村民齐心谋发展。
“来,我给你搭把手,把你家摊位摆整齐点。”昨日一早,在昙石村农贸市场,管理员黄道新麻利地把摊位摆规范。
今年58岁的黄道新是昙石村村民代表,也是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员之一。自去年农贸市场建起来,黄道新不仅是股东,还被聘为市场管理员,双重身份让他每天都充满干劲,他说:“不仅能拿工资,年底还能享受市场租金分红,没理由不努力。”
可谁能想到,如今生意红火的农贸市场前身是村口一块荒地,10多年一直利用不起来。
“旧农贸市场规模小,环境较差,村里很早就想建设新市场。这块荒地十分适合,但不管村里怎么做工作,就是没办法获得村民同意,将地块统一利用。”陈瑞柱告诉记者,这块荒地属于第二村民小组,涉及村民168人,按每亩4万多元的补偿价,每个村民所得土地收益很少,因此许多村民不同意将地块用来建设。
“改革前,村里只有福利,我家人口结构一点不沾边。要我让地出来,除了一点点补偿,就没其他什么好处了。”村民侯仁生是第二村民小组的成员,去年改革后,他全家都成为村合作社的股东。“身份变了!我一家5口都是股民,按照分红原则都能分到红利,这就必须举双手赞同让地了。”侯仁生直白地说。
增加集体资产,每个股民的分红都会增加,第二村民小组168名成员都懂。去年,村里没有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就开一场村民大会,村民个个都拥护用荒废地块盖新农贸市场。
就这样,昙石村只用1个月就完成新市场地块的协商补偿工作,2个月完成建设。去年底,约1400平方米的昙石村新农贸市场建起来了,共72个摊位,每年能收100多万元租金。
对侯仁生等村民来说,他们不但获得了土地补偿金,还能从农贸市场的收益中分红。对村集体来说,把市场摊位租给本村村民,又给黄道新等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和致富路子,村集体资产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了“双利润双循环”。
去年,昙石村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入600多万元,扣除开销后,七成用于分红,2550名股民每人分到了1200元。
校村合作,改造学生街发展综合体
上街镇岐安村是典型的大学城建设被征地村,也是闽侯县14个改革试点村之一。
面对失地现状,岐安村依托大学新校区建起沿街店铺收租金,这些店铺成为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目前,村里大头的收益主要来自福大学生街、岐安商业街、万象学生街店面,此外还有部分安置房的沿街店铺。”岐安村党支部书记沈行钟告诉记者,这几处村集体资产由于历史原因,情况十分复杂。
原来,在2003年,大学城建设征地拆迁时,为解决岐安村下长安片的60多户村民生活出路问题,学校同意村里借用地块建设店面。当时,60多户村民集资230股,在福州大学旁建起1700平方米店面,其中每年收益的20%归村财。“虽然这些店面的产权不在村里,但学校默认给我们经营,可以说是村里的临时性资产。”沈行钟坦言。
10多年来,这些福大学生街店面收益水涨船高,最早年收入53万元到70多万元,涨到最高时可达390多万元,每股收益1.05万元。
2015年底,后面被征迁的600多户村民借鉴“先富者”的思路,也集资1900股建起1.4万平方米的万象学生街店面。“和福大学生街一样,万象学生街也算村临时经营性资产。”沈行钟说,后面建的店面位置不够好,收益差一些,每股收益1300元。
7倍之差!尽管60多户和600多户收益相差如此悬殊,但在改革前,这样的贫富差距一直无法打破。
2016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启动“成员认定”工作,岐安村全村641户2792人成为股东。“2016年村集体收入超过1000万元,要是均分,对先富者们有些不合理;可不均分,改革岂不空谈?”沈行钟说,最终决定用10年时间稀释先富与后富者之间的差距:先富的60多户在未来的第一个5年内,一股算两股;第二个5年则是按1.5股计算。这一方案获得全村通过。
改革,带动全村共同富裕的同时,也让全村人更加团结。“村集体资产账目明晰了,大家劲往一处使,都想着怎么做大‘蛋糕’,村里的事相比以前好办多了!”沈行钟说,前不久,村民代表大会决定,由村委和高校商谈,计划重新改造学生街,“通过校村合作的方式发展综合体,既能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又能让店面升值,学校也能发展自己的公寓,最后还能带动村民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