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州> 正文
分享到:

张张笑脸 见证时代巨变

2018-08-14 06:59:05 来源:福州新闻网  责任编辑:陈玮  
上世纪80年代,拥有一辆摩托车有多拉风?五一广场今天的模样是怎么来的?“船上人家”上岸前,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呢?这些答案都藏在摄影家陈德锟的镜头里。

张张笑脸 见证时代巨变

  上世纪80年代,看到有人拍照,进城游玩的农妇爽朗地大笑。

福州日报记者 朱榕 实习生 杨真/文 记者 叶义斌/摄

上世纪80年代,拥有一辆摩托车有多拉风?五一广场今天的模样是怎么来的?“船上人家”上岸前,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呢?这些答案都藏在摄影家陈德锟的镜头里。巧的是,他出生于1949年,上世纪80年代,他开始摄影创造,作。在艺术创作之余,他还拍摄了不少反映福州社会状况和人文变迁的作品,这些作品在纪实性之外充满了艺术趣味。伴随他的讲古道今述,如烟的往事恍如近在眼前,今昔对比尽在其中。

从买自行车都难到家里有多辆汽车

上世纪80年代,自行车是最普遍的代步工具。1988年陈德锟在原台江邮电局门口拍了一张照片,当时邮电局门口满是自行车,远处一辆无轨电车正在经过。

但在陈德锟刚工作的上世纪60年代末,要买一辆自行车并不是易事。那时流行“36只脚”的说法,一名男青年要结婚,家里得备齐大衣柜、大床、床头柜、五斗橱、一张方桌和4张椅子这样一套共“36只脚”的家具。此外还得有“三响一转”——手表、收音机、缝纫机、自行车。

和别的年轻人一样,陈德琨工作没多久,就想着买一辆自行车代步。“那时候一个月工资才20多元,要省吃俭用一年才能买辆自行车。”陈德锟说,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他和几个刚入职的同事还成立了“互济会”,每个月工资凑在一起,分批支领来减轻负担。

上世纪80年代,自行车遍地走,摩托车还是稀罕物,只有“阔人”买得起。在陈德锟拍摄的南后街照片中,一个爸爸骑在摩托上,载着孩子到南后街挑花灯,旁人投来羡慕的眼光。陈德锟说,当时八一七路文庙附近还设有雅马哈摩托的展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街景照片中,已经出现了第一代红色夏利出租车的身影。当时坐出租车属于高档消费,没有重大事情人们一般不会坐。

“刚工作时,一个月工资才能买得起一盒胶卷,更别说梅花表、摩托车这种高档货了。”陈德锟说,时代在进步,如今他一家8口人就拥有4辆小汽车,摄影器材也越来越先进。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