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城乡,演出送到家门口;不论群体,人人既当观众又当“主角”;不论喜好,你点单、我安排!
文化新风吹拂榕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得益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质增效。
作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2015年以来,福州市强化责任担当,持续提振精气神,勇于攻坚克难,基本实现覆盖全市的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供给和文化服务,高效便捷的服务能力和共享机制,规范持续的组织支撑和保障机制,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福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对进一步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便捷共享文化成果的基本权益,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福州市创建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人表示。
载体支撑,品牌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连日来,福州鼓楼区灰炉新苑、台江区福机新苑,连江县黄岐半岛等地热闹非凡,一系列文化惠民演出在城乡轮番上演,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乐享免费文化大餐。
家住鼓楼灰炉新苑的陈一琴高兴得合不拢嘴:“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精彩的文艺演出,还不用花一分钱,而且不耽搁看孙子、煮饭,让我们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文化服务。”
这是福州市文化部门组织的文化惠民“六进”活动,即文化惠民进社区、农村、校园、军营、企业、广场。这项活动已坚持开展十多年,每月至少组织一场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惠民演出,并将老年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作为重点服务对象,覆盖全市,普惠共享,受益群众超过80万人次。
从“唱主角”转为“抓协调”,引导各级资源充分流动,专业文艺人才与普通市民共同参与,成为福州市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的一大亮点。一方面,福州积极探索以“总分馆制”运行模式,由市群艺馆统筹策划,县(市)区点单、中心馆配送,全年70%以上的演出汇集了省、市、县(市)区多个文化馆的优秀团队与作品,实现了各级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另一方面,在活动、表演、评奖和比赛中挖掘、锻炼和培养多才多艺的社区文艺骨干,激活基层文化细胞,目前全市各村(社区)活跃着近7600支业余文化队伍,综合文化艺术水平不断提高。
除了文化惠民“六进”活动,“激情广场大家唱”、“相约九日台”周末音乐会、“榕图大讲堂”等一批惠民利民的文化服务品牌,也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工作过程中打响名声,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福州样本”。
此外,各地深入开展“一乡(街)一特色”“一村(社)一品牌”活动,如长乐区的“百姓舞台梦想秀”、永泰县的“周周乐”等品牌活动都成为当地响亮的文化品牌;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年均超过2.7万场,“戏曲进乡村”演出年均达1万场以上。
需求导向,文化服务兼顾共性个性
“从前是演什么看什么,现在则是想看什么点什么就看什么。”今年端午节,随儿子从福州城区回闽侯老家过节的陈林平老人,收到了一份意外的惊喜——在家门口欣赏到了国家一级演员王秋怡的评话表演,而且还是免费的!这是陈林平的儿子端午前在闽侯“周末农家戏台”点单台为父亲点的。
不仅可以在网上点单,还可以直接“点将”。闽侯县推出网上“公益点将台”,在全县范围内征集文艺节目,形成数据库,推行“点单式”服务,努力做到文化下乡演什么节目,群众说了算。同时,将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志愿者纳入公益讲坛的教师团,群众直接可以“点将”。
将文化产品转化为“菜单”,供市民挑选,是福州聚焦群众需求、创新文化服务的一种新模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需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调动一切可用资源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福州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此,福州积极探索开展“以需定供、按需配送”的互动式、订单式服务,借助“互联网 ”平台,通过网上留言、网上问卷等方式收集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并根据群众所需、结合节假日等重大活动提供配套服务,包含文艺演出、文化讲座、少儿培训、舞蹈培训、图书分享会等,推动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深受群众喜爱。
据介绍,目前点单服务已在全市推广,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从单向供给向供需对接转变。
同时,福州市主动拥抱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趋势,全力开创“互联网 ”公共文化工作新模式,提高数字服务的能力,让群众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的获得感。
城乡统筹,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
“现在我会唱的歌可多了,只要有简谱,我就会唱!”闽侯县关东小学四年级的林公锴骄傲地说,以前五音不全的他在福州市“艺术扶贫”工程文化志愿者的指导下,有了长足的进步。
由于师资匮乏,农村偏远地区学校长期没有开设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为实现文化公共服务均衡化,福州市于2005年启动“艺术扶贫”工程。该工程以“关注农村、关注贫困、关注教育”为目标,充分发挥文化馆(群艺馆)全民艺术普及的职能,通过在贫困、边远地区学校开设艺术课程,让贫困、边远地区的孩子与城市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到高水平的艺术教育,在山里娃心中播下艺术的种子。
通过10多年的努力,参与该工程的贫困、边远地区的学校形成了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的艺术课程,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普遍得到提升。同时,通过艺术扶贫工程,还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具有潜力的艺术苗子。
福州市群众艺术馆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市文化馆(群艺馆)通过与35所贫困、边远地区学校共建,开设了声乐、器乐、舞蹈、美术等艺术课程,受益师生达10多万人次。
文化扶贫应是全方位、广覆盖的扶贫。针对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福州市有针对性地策划和组织市属公共文化单位送文化上门。
据不完全统计,福州市农民工、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每年可享受各类舞蹈、合唱等艺术辅导培训1000多场。“新福州人歌手赛”“艺术扶贫工程”“农家书屋一对一结对共建”等一系列活动,保障了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获得感不断提升。
借力扬帆天地阔,击鼓催征正当时。站在新起点,福州凝聚合力,发力攻坚,必将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创造新成就。
(蔡传春 周兰林玫) |